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背景: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已占各种癌症死亡率之首。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其中约25%-30%就诊时已是局部晚期,约40%-50%已有远处转移,从而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姑息性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以铂类为基础联合第三代抗肿瘤药物(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紫杉类药物等)的化疗方案是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化疗有效率也仅为30%-40%,而且部分病人尽管组织类型、临床分期相同采用同样治疗方法和化疗方案,却出现不同的结果,其中肿瘤耐药、复发和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肿瘤的耐药、复发和转移是一个多种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2009年ASCO年会将“肿瘤的个体化医疗”作为主题,根据肿瘤细胞个性特点来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可以提高疗效,降低药物副作用。一些分子生物学指标的检测可以指导非小细胞肺癌的个体化治疗,使病人更大程度的获益,其中K-ras、β-tubulin-Ⅲ、bFGF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诊断及预后关系密切。K-ras与肺癌关系密切,是启动肺癌癌变的关键基因之一,其高表达代表癌细胞增生和浸润能力强,肿瘤复发和死亡风险显著增高,是肺癌恶性程度高的表现,其作用机制及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微管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由13条原纤丝纵向排列构成中空的柱状结构,微管蛋白分为α、β两个亚型,每条原纤丝是tubulinα和β形成的异二聚体组装成的多聚体,具有维持细胞形态,进行物质交换,传递信息,参与有丝分裂等的重要功能。人类细胞中存在着6种β微管蛋白同型体,其中3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Ⅲ)与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有密切的关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血管生成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和增殖,具有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和诱导新血管生成的作用,与肿瘤的分化、浸润、生长、转移和肿瘤新血管的生成有密切关系,在许多肿瘤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肺癌相关基因K-ras、β-tubulin-Ⅲ、bFGF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和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他们在外周血、淋巴结和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从而指导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判断。材料和方法:选择我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留取手术前外周血4ml、手术中切除的淋巴结组织和肺癌组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组织及肺癌组织中K-ras、β-tubulin-Ⅲ、bFGF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外周血、淋巴结组织及肺癌组织中K-ras、β-tubulin-Ⅲ、bFGF 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点的联系,探讨以上各因子之间在外周血、淋巴结组织及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无相关性。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全部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K-ras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及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吸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因素无关(P>0.05)。2.β-tubulin-Ⅲ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及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吸烟、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因素无关(P>0.05)。3. bFGF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及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吸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因素无关(P>0.05)。4.直线相关分析表明,K-ras、β-tubulin-Ⅲ、bFGF在外周血、淋巴结及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K-ras、β-tubulin-Ⅲ、bFGF的表达均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且K-ras、bFGF的表达和吸烟有关,K-ras、β-tubulin-Ⅲ的表达和病理类型有关,β-tubulin-Ⅲ、bFGF的表达均和临床分期有关,因此,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K-ras、β-tubulin-Ⅲ、bFGF表达有利于指导诊断和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进一步指导临床分期和治疗。另外,K-ras、β-tubulin-Ⅲ、bFGF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及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因而,检测以上三种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有可能替代淋巴结及肺癌组织中的检测,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一种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