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芳纶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ky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具有整体空间网状的纤维增强结构,完全克服了层合复合材料易分层、厚度方向强度低、损伤扩展快等弱点,能够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此外,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在制造复杂造型构件方面独具优势,可以实现材料-结构-性能的一体化设计。两种以上纤维增强同一种基体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简称混杂复合材料)可以充分发挥组分材料和基体材料的性能,克服传统复合材料的一些性能弱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设计。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拥有巨大的发展应用空间,正逐渐成为复合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将编织纱和轴向纱/六向纱分组采用不同的纤维进行混编,可以充分利用三维编织技术灵活的可设计性,同时,避免了束内合股混杂制备过程中额外产生的对纤维的损伤、束内混杂均匀性不易控制等问题。本课题以碳/芳纶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设计制备了4种不同混杂结构的复合材料,一方面,分析了混编三维五向和三维六向编织工艺对碳纤维和芳纶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以期优化编织工艺过程,降低材料损伤。另一方面,测试了编织纱选用碳纤维、轴纱/六向纱为芳纶纤维和编织纱选用芳纶纤维、轴纱/六向纱为碳纤维的混杂三维五向和六向编织复合材料的轴向拉伸和冲击后压缩(接近18J冲击能量)性能,初步掌握碳/芳纶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的混杂效应。三维编织成型前后纤维束的拉伸性能测试表明,编织工艺过程对编织纱的损伤较大,主要是因为编织过程中通过编织纱的不断运动捆绑交织形成整体网状结构,轴纱和六向纱几乎不参与运动,对其性能影响相对较小,且编织过程对碳纤维造成的损伤大于芳纶纤维,碳纤维的强度和模量高于芳纶纤维,呈现脆性破坏,而芳纶纤维的断裂伸长率明显高于碳纤维,呈现典型的韧性破坏特征。采用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的ADAMS系统对碳/芳纶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轴向拉伸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混编方式和编织结构是影响其轴向拉伸性能的重要因素,编织纱选用芳纶纤维、轴纱为碳纤维混编方式2的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轴向拉伸性能最好。利用Instron和结合DIC系统的岛津材料试验机对碳/芳纶纤维混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冲击后压缩实验结果表明,冲击能量接近18J能量下,编织纱选用芳纶纤维、轴纱为碳纤维混编方式2的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轴向CAI性能最好,对低速冲击损伤最不敏感,表现出较高的冲击损伤容限。韧性芳纶纤维的加入改变了非混杂碳纤维三维编织环氧复合材料的冲击后压缩破坏模式。
其他文献
依据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建立分层线性模型,研究发现: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对非户籍人口市民化意愿产生了明显的提升作用;以体育健身场所为代表的社会交往空间
浸没式光刻机是迄今为止在45nm以下集成电路生产线上唯一得到广泛使用的半导体制造设备,浸没流场非接触式密封是浸没式光刻的核心技术之一。气体作为流场密封的主要介质,其温度
由于金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如优良的可塑性、焊接性、耐腐性、耐热性和导电性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PCB板、宇宙空间技术和尖端军事设备。因为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用常规机加工方法难以加工厚度要求在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的金微小零件,而基于SU-8光刻胶的UV-LIGA技术是一种低成本制造微零件的方法,利用该技术能够制造出复杂形状的金微小零件。本文进行了UV-LIGA制备金微小零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快速增长和养护维修工作量的不断增加,施工和养护作业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的路面养护维修作业是在不封闭道路交通的条件下占
近年来社会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日益上升,对电网设备及元件的结构安全性、运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夹作为电网输配电线路中重要的连接和承载金具,其结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然而,在电网日常检修过程中,常会发现线夹结构开裂故障甚至断裂失效的案例。针对该问题,本文在对挂网运行典型线夹进行力学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焊接结构强度分析理论、焊接结构安全评定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线夹进行了结
学位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石材在建筑行业中的需求急剧增加。虽然装饰石材市场庞大,但由于我国石材加工行业起步晚,仍然存在着加工效率低,智能化水平低,产品质量差,劳动强度大,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向网络化分布式发展成为一种趋势,组态软件网络功能的完善更加促进了工业自动化生产远程监控的进步。为提高轮胎胶囊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