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

被引量 : 25次 | 上传用户:zs297481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浩然是盛唐六家之一,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为上下编,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对孟浩然及其诗歌进行研究。上编是对孟浩然及其诗歌的本体研究。孟浩然是位盛世布衣,终身不遇的事实使人们长期将他看作一个隐士。但是二十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他判定为一个有着强烈仕进之心、热衷于功名的士子,并认定与其思想性格和一生命运密切相关的“御前诵诗”一事不可信。本文对论证其事为伪的诸条论据逐一辩驳,从而确定此事真实可信;同时,在对孟浩然“失约朝宗”原因的探究中,揭示他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孟浩然诗歌的艺术价值远高于思想价值,他的艺术成就,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孟诗以情兴串联景物,其总体艺术风貌呈现出“清”、“淡”的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他在艺术形式上以复古为革新也密切相关。此外,在孟诗中,地域特点也十分突出。孟浩然是荆楚大地孕育出来的诗人,他的诗是南方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南方地貌和荆楚文化对其人其诗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下编考察从盛唐到清代的孟浩然接受史。这主要可以分为对“人”的接受和对“诗”的接受。就思想人格的接受而言,历代文士塑造了孟浩然形象的两面:寒士和隐士。其形象的塑造是动态的,在长期接受过程中,隐士形象慢慢战胜了寒士形象,最终成为人们对孟浩然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王维的两幅图画。正是这两幅图,促成了孟浩然隐士形象的定型,时间大约是在元代。而这一形象,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骑驴灞桥,踏雪寻梅。”就诗歌的接受而言,在明代以前,对孟浩然诗歌的关注一直低于对其人的关注,此期人们对孟诗大多是给予比较概括、笼统的赞扬。从明代开始,孟浩然诗歌的接受伴随着王孟之争而展开,孟浩然的地位起起伏伏。虽然人们大多认同“孟不及王”,但有人持论公允,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有人偏激褊狭,对孟诗极尽诋毁。在王孟优劣的争论中,人们对孟浩然诗歌的研究在步步深入。
其他文献
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进行了英汉政治演讲的语篇对比,分析英汉语篇异同,并给与了相应的解释。目前国内的语篇对比分析大多是在广义的语篇范畴内进行的,与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使在电视媒体出现后,电视媒介能够在舞蹈传播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舞蹈艺术能和电视媒介很好的结合和发展,进而使舞蹈艺术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本文从传
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举世闻名,有着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音乐剧正处于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西区故事》就此应运而生。它是音乐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很
财经日报的出现是中国财经报纸市场上一件比较引入注目的现象,但是国内对于财经日报的专门研究目前较少。本论文对国内新兴财经日报进行实例分析,并与国外成功的财经日报作比较
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对英文广告中双关语的理解做了细致的分析与阐释。通过对理解过程的探讨,揭示了双关语在广告中大量使用的原因。由于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劝说消费者购买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
教育政策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新兴领域,德育政策研究更是其中比较薄弱的部分,研究者对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中小学德育政策延革进行研究与分析,透视其演进的主要脉络和德育理念的
在移动通信行业收入增长速度持续降低的背景下,移动通信新业务收入保持大幅度稳步上升,成为拉动总收入的主要因素和运营商竞争的新焦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以产品生命周
学习倦怠现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直接关系到这一代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六所高校1036名不同专业的大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结果,研究者根据问卷编制的原则和要求自编《中小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研究选取上海市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