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企业内部分工的演变,从早期的简单分工到今天的细化分工,雇佣劳动的形式与关系也随之不断发展革新。马克思所论述的“劳动者依附资本家”的具有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在新时期内发生了改变,虽说剥削的本质并未改变,但是企业家开始注重被雇佣者的利益。尽管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资关系越来越复杂,劳动者面临着国内资本和跨国资本的双重剥削。在此时代背景下,本文从分工演化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雇佣劳动理论进行研究与分析。归根到底分工就是生产力,雇佣劳动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对应的生产关系也不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简单的劳动分工有向高水平的知识分工过渡的趋势,劳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对我国日益复杂的劳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低水平的劳动分工对应的劳资关系相对比较激化,高水平的知识分工对应的劳资关系相对比较缓和。笔者着重对我国社会主初级阶段的劳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强资本弱劳工的世界分工格局下,我国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的核心产业,被称之为“世界工厂”。然而,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间底端的制造环节,由于“水泵效应”造成这一环节中劳动者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被两端研发与销售所吸走。因此,“水泵效应”成为制造业环节附加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文章还将我国的微笑曲线与日本的倒微曲线进行对比,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弊端。通过分析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关系处于被国内资本和跨国资本的双重剥削的困境之中。针对上述这种困境,本文就如何促进劳动分工向知识分工转变,如何使劳动者的知识得到积累,促进劳动力由市场化、商品化向劳动力资本化转变,使劳动力成为一种资本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而言,能够充分发挥该理论在我国特有经济形势下的指导作用,使其具备更高、更贴近于社会实际的指导价值和指导意义,有利于决策者依托相关发展变化趋势和理论研究成果而做出适应我国发展形势的战略决策,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