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流的一种任意的言语符号的系统。然而,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语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语言,我们有必要寻找一些方法将所有语言进行分类。这就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宗旨。基于不同语言在运动事件词汇化表达上的差异,Talmy (2000)引入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框架类型学。该学说把语言分为两类:动词构架语(表示路径的语义要素由主要动词编码)和附加语构架语(表示路径的语义要素由附加语编码)。汉语的类型偏向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近年来热烈讨论的话题,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Talmy (2000)认为汉语是一种典型的附加语构架语,而Tai(2003)则认为汉语是一种动词构架语。与此相对,Slobin(2004)提出了对等框架语,并认为汉语属于这种语言类型。本文旨在确定汉语的构架类型,进而探讨最常用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及其背后隐藏的机制。本研究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建立的CCL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了10,000句带有路径动词“来”的句子,逐一分析其中6,715个包含运动事件的句子。研究结果表明,只包含路径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运动+路径+主体(23.23%);(2)运动+路径+主体+背景(13.92%);(3)运动+路径(7.74%);(4)运动+路径+背景(4.69%)。这四种动词词汇化模式出现的频率总和为49.85%,这与包含路径动词的动词词组的出现频率基本一致。这表明路径动词既可以单独表示运动事件,又能和其他动词构成动词词组表示运动事件,两者出现的频率几乎一致,在运动事件词汇化中起到了对等的作用。因此,汉语既不是动词构架语也不是附加语构架语,而是属于对等框架语类型。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对框架类型学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并对提高汉语学习与教学有一定启示。本文同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运用语料库对繁复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此外,清楚了解不同运动事件的表达也有助于对某些抽象类范畴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