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调查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门诊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分析可能影响该患者群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并通过慢病管理模式对部分患者进行干预,观察一年后其生活质量及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慢病管理模式对CKD3-5期非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病例来源为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就诊的CKD3-5期非透析患者。收集纳入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作状态、付费方式、烟酒嗜好)、临床资料(原发病、CKD分期、中医证型、血肌酐值、尿蛋白水平)和营养学指标(BMI指数、SGA总评分、血浆白蛋白值)。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中文版KDQOL-SF量表评估其生活质量。参照相关文献方法计算KDQOL-SF量表各个维度的分数,并将其中SF-36量表部分所含8个维度的得分转换为生理健康总分(PCS)和心理健康总分(MCS)。按PCS、MCS分数高低将132例患者分为PCS/MCS高分组和PCS/MCS f低分组。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CS/MCS高分组和低分组与人口学基本资料、中西医临床疾病特征、营养学指标和肾病相关负担量表(KDTA)各维度分数之间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根据正态分布情况采用独立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平α=0.05。随后我们纳入部分CKD患者,采用慢病管理模式进行干预,1年后再次使用KDQOL-SF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132例CKD3-5期非透析患者,其KDQOL-SF量表中SF-36量表部分的8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健康人群(P<0.05),PCS得分(39.13±16.91)明显低于MCS得分(55.26±18.23),在KDQOL-SF量表其余维度中以一般健康状况(32.15±18.43)、肾病相关生活负担(31.34±20.09)和性功能(20.55±36.23)三个维度得分最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证型(P=0.002)、SGA总评分(Y=0.008)、血浆白蛋白值(P=0.048)、肾病相关的症状与不适(P=0.002)、生活影响(P=0.010)、生活负担(P=0.000)、工作状况(P=0.002)、睡眠情况(P=O.012)和社会支持(P=0.001)均与PCS得分高低相关;而年龄(P=0.024)、性别(P=0.035)、付费方式(P=0.003)、肾病相关的症状与不适(P=0.020)、生活影响(P=0.021)、生活负担(P=0.000)、工作状况(P=0.016)、社交质量(P=0.047)和社会支持(P=0.007)均与MCS得分高低相关。以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PCS/MCS分组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病相关的生活影响(OR:1.047)、生活负担(OR:1.030)和社会支持(OR:1.033)是影响PCS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性别(OR:0.339)、付费方式(OR:3.368)和肾病相关生活负担(OR:1.049)是影响MCS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另外,在自愿接受慢病管理模式干预的31例CKD患者中,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因进入透析治疗而被剔除,最后可纳入统计的病例数为30例。干预前后30例患者的血肌酐值(P=0.964)、尿蛋白水平(P=0.624)和血浆白蛋白值(P=0.20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DQOL-SF量表中,生理机能(P=0.000)、生理职能(P=0.001)、躯体不适(P=0.038)、情感职能(P=0.007)、精神健康(P=0.001)、肾病相关生活负担(P=0.002)、医护满意度(P=0.017)、PCS得分(P=0.000)和MCS得分(P=0.000)9个维度的得分均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国内普通人群差,其生理功能层面的不适程度较心理层面更为突出。女性、自费、肾病相关生活负担重、生活影响程度大和社会支持不足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临床上加以关注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干预,通过加大医疗保险支持力度、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和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可能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而初步的观察提示,慢病管理模式可能对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有一定帮助,值得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