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玻璃析氢反应催化剂的设计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氢气是有望取代化石燃料支撑未来高速发展的清洁能源载体,但是氢气的可持续生产仍然是一项重要挑战。作为极具前景的产氢途径,电解水是指在一定电压下阴极发生析氢反应、阳极发生析氧反应的电化学过程。本论文所关注的析氢反应需要使用高效的催化剂在较小的能量输入下加速反应的进行。Pt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析氢反应催化性能,但这类材料储量稀少、价格昂贵,这使开发成本低但效率高的催化剂成为了重要的研究目标。尽管过去几十年已经陆续涌现了许多由地球富含元素构成的催化剂,并且这些催化剂还表现出优异的表观催化活性,但是在新策略指导下的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却未曾停歇。金属玻璃,或称非晶合金,是将金属特性与无序原子结构以独特方式结合的新型亚稳态材料,它们表现出诸多新奇的性能。特别是,由于表面高密度、多种类低配位位点的存在、连续可调的成分和均匀的结构等特性,金属玻璃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被视为实际催化剂和模型催化剂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金属玻璃析氢反应催化剂的研究逐渐兴起。然而,这些金属玻璃催化剂虽然具有超高的贵金属负载量却表现出相当有限的催化性能。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仍然缺少适用于金属玻璃的催化剂设计策略。本论文正是以应对这些问题为目标提出了金属玻璃析氢反应催化剂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合金化和制作纳米结构。第一部分工作介绍了在酸性条件下的析氢反应中具有高本征活性的金属玻璃薄膜催化剂的设计策略。尽管该策略中采用Ir提高本征活性,但通过减少在Si衬底上沉积的膜厚到15 nm和使用低Ir含量的Ir Ni Ta合金可以将Ir负载量降为8.14μg cm–2。Ir Ni Ta/Si电极可以在99 m V的过电位下驱动10 m A cm–2的电流密度,Tafel斜率仅有35 m V dec–1,并且表现出高于Ir/Si和Pt/Si电极的稳定性。Ir Ni Ta/Si电极原子级平整的表面也便于估计衡量本征活性的转换频率。通过比较发现Ir Ni Ta金属玻璃薄膜是本征活性最高的催化剂之一,要好于所有已报道的金属玻璃、代表性的Mo S2相关材料和磷化物以及其他一些含有贵金属的催化剂。如此优异的性能是合金体系和非晶态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部分工作介绍了在碱性条件析氢反应中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金属玻璃条带的设计。该策略将贵金属Pt微合金化和用氢氟酸(HF)处理进行表面脱合金化结合起来制备了表面纳米多孔的Ni基金属玻璃催化剂。以50 m V过电位下的电流密度为活性评价参量,所获得的纳米多孔的Ni Zr(Pt)金属玻璃条带的活性要比未经任何处理的Ni Zr非晶的活性高17000倍以上。它可以在32m V的过电位下驱动10 m A cm–2的电流密度,Tafel斜率为50.7 m V dec–1。纳米多孔的Ni Zr(Mo Pt)金属玻璃条带也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过电位和Tafel斜率分别为44m V和41.6 m V dec–1。只采用Pt微合金化或者表面脱合金化无法实现如此巨大的性能提升。此外,表面纳米多孔的金属玻璃还具有很高的催化稳定性,并且因为具有优异的力学特性可以作为自支撑电极催化析氢反应。
其他文献
近二十年来,拓扑概念从数学分支引入到凝聚态物理领域,并扩展到固体能带理论,极大促进了凝聚态物理的发展。从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到三维拓扑绝缘体的实验验证,再到如今拓扑半金属的飞速发展,各类新型的拓扑电子态正在逐渐被发现。拓扑材料具有丰富且新颖的电子态结构,对于自旋电子学和拓扑量子计算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在层状拓扑材料中发现了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比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轴子绝缘体态、高阶拓扑
高温超导体的超导电性可以通过多种非温度参量调节,如掺杂、磁场、压强等。在这个调控过程中,超导体的电子态和费米面结构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为探索高温超导配对机制,厘清电子态和费米面结构的演化尤为重要。输运是一种方法相对简单但可以有效反映各种电子态信息的测量手段。例如,通过测量霍尔可以得到材料载流子浓度,测量热电势得到材料费米能,测量转角磁电阻研究电子态的对称性等。本文通过发展电热输运技术围绕两类高温超导
具有单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材料具备三维材料所不具备的新奇物理特性,逐渐成为材料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些二维材料的出现不仅提供了探索极限条件下基础化学和物理的材料平台,同时有可能提供现有材料无法企及的全新机遇。在这些二维层状材料中,原子层通过较弱的Van der Waals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单层或少层纳米结构。相邻原子层之间的Van der Waals相互作用使得不同材料的集成更加灵活,有助于人们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优异的性能(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是锂离子电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隔膜起到了分离正负极,绝缘电子和导通锂离子的关键作用。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使用的隔膜均采用聚烯烃类隔膜,例如聚丙烯/聚乙烯(PP/PE),或者基于聚烯烃隔膜改性而来。这是由于聚烯烃类隔膜力学性能好,电化学性能、化学性能稳定,易于量产且价格低廉。但是由于聚烯烃PP/PE
磁镊是单分子力谱技术之一,具有高通量以及对实验样品损伤小等优点。它通过施加力将单个分子的内部结构打开,从而在单分子的水平上研究样品的稳定性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内部结构。本文主要是使用磁镊技术对单个核小体展开的研究。论文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1)我们发现组蛋白H2AK119的泛素化会加强核小体的稳定性。每个核小体有两个H2A组蛋白,当两个H2A组蛋白都泛素化后,核小体外圈打开力由5pN增加到20p
纳米结构的锰氧化物因其高能量、高安全性、高热力学稳定性、低电势以及低成本等优点,不仅在传统储能器件如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备受关注,同时也成为一些新型储能器件如锂离子电容器、锌离子电池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纳米结构锰氧化物存在着导电性差、体积变化大以及结构与界面稳定性不佳等问题。具有独特电子结构和空间构型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不仅能通过在导电性、电荷传输能力、力学性能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成为解决上述锰氧化物
量子功能材料由于电子的电荷、自旋、轨道和晶格等量子序之间的相互耦合和竞争,从而呈现出各种新奇的量子效应和丰富的物理现象。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几种量子功能材料的单晶生长和物性研究,包括“111”型铁基超导体LiFe1-xCoxAs和NaFe1-xVxAs的单晶生长和相关物性研究,新发现的拥有“沙漏型”表面态的拓扑绝缘体材料KHgAs的单晶生长和压力效应研究以及与‘111’型铁基超导体同构的Fe2As化合
新兴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氧化镓(Ga2O3)具有室温下4.5~5.0 e V的直接带隙、吸收系数高、稳定性好、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耐高温高压以及强辐照等优势,是一种天然深紫外探测材料,在空间通讯、紫外探测、生物医药和气体监测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Ga2O3基紫外光电探测器和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性能指标仍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一步优化。此外,随着柔性电子学的迅猛发
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用于在微观尺度下成像的精密科学仪器,目前已经在材料学、凝聚态物理、结构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近几十年来人们取得了诸如碳纳米管、准晶等重要发现。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类似光学显微镜,但由于采用电子光源,分辨率远远优于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约为300 nm),目前可达0.039 nm。除了具有极佳的空间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也集成了晶体结构、电子结
铅卤钙钛矿(lead halide perovskites,LHPs),作为材料领域一种重要的光电探测器、激光、发光二极管(LED)等,由于其优异的光电性能,逐渐成为一种低成本的光学材料解决方案。全无机卤化铅钙钛矿量子点(LHPs QDs)由于其优异的发光性能和量子限域效应的优势,以及其相比于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量子点而言,更好的稳定性,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更广泛应用前景的光电子材料。半导体量子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