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合理,投资扩张和需求刺激仍然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机制。而以创新来带动投资、刺激消费和增加出口的增长机制还没有成为主要增长机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过剩压力、成本上升、利润率偏低等问题,因而产品创新应当是企业摆脱市场困境和生存压力的一个重要策略,但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大量的模仿创新又导致企业“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创新困境。因此,如何推动企业产品创新路径的升级演化,提升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得产品创新成为工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动力,通过产品创新来带动投资、刺激消费和增加出口,已成为当前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产品创新的增长绩效进行详细分析。主要是,首先对产品创新的绩效进行多视角的理论解构,即分别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内生增长、宏观经济运行等角度进行解析。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分析发现,产品创新比固定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产出弹性。进而,对日本和美国在上世纪不同时期的企业产品创新及其绩效进行历史考察,对我国工业创新的主要历史过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以及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工业企业产品创新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比较发现,产品创新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更强,超越了投资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绩效,成为经济增长更有效率的促进因素和动力机制。二是对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并对部分影响因素的贡献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是对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经典研究和有关争议进行总结,提出产品创新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如技术、市场、研发投入、工艺升级、政府支持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其次是结合“开放式”创新的最新理论研究,总结出开放式产品创新的综合影响因素。最后是重点对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一些影响因素的贡献绩效进行实证检验,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分析表明,近十几年来工艺设备投入的贡献绩效高于新产品开发投入的贡献绩效;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的分析表明,我国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对其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较弱,但新产品销售或新产品需求对新产品开发投入的拉动则较强,并且宏观经济环境即GDP增长对新产品开发投入的拉动也很弱。三是在产品创新路径及其演化的归纳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分析范式和综合性动态分析框架。企业产品创新的模式和策略遵循一定的路径,在不同的路径下,企业的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贡献作用是不同的,从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角度来说,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及创新资源的获取、创造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模式、策略的不同,也即产品创新路径的形成和演化的不同。因此,我们把产品创新路径总结为三个典型路径即模仿创新路径、引进再创新路径和突破性自主创新路径,解析了产品创新路径演化的三种可能取向,即路径维持、路径升级和路径退变,并简单介绍权变理论、资源理论、能力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的外部资源论,以作为产品创新路径演化理论的构成要素。进而,我们提出了基于典型的“技术—经济”范式和“链环—回路”模型的产品创新路径演化的新分析范式,即“投入(结构)—路径(演化)—绩效(反馈)”范式,以及提出产品创新路径动态演化的内在机理,并基于产品创新路径动态演化的机理和新分析范式,总结归纳出产品创新路径演化的综合性动态分析框架。据此分析框架,企业的技术学习和能力累积,只有在满足了企业“创新竞赛”和消费者“新产品偏好”所决定的新产品所需融合的新科学知识水平和先进性能,才能成功实现产品创新路径的升级演化。而这反过来正好可以对在新产品开发投入高增长情况下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路径仍存在路径退变的风险,提供一个有效的解释。四是对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路径的演化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结合已有文献研究和我国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的变化,对我国企业产品创新路径的演化趋势作总体判断,即主要是从模仿创新路径向引进再创新路径的升级演化。但进而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却表明,我国工业企业通过购置先进设备来模仿生产新产品仍然是一条有效的产品创新路路径,而新产品开发的高投入却并没有带来高产出,目前研发投入还没有能稳定地超越设备投入成为新产品自主开发和生产的最有效率的促进因素和最重要的实施路径。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路径在由模仿创新路径向引进再创新路径的升级演化过程中,存在路径退变的风险,即部分企业可能出现由引进再创新路径向模仿创新路径的退变演化。五是为了促进企业产品创新路径的不断升级演化,产品创新在创新战略中应有相匹配的重要位置,需要围绕产品创新大力进行制度创新,需要提高宏观激励政策与微观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产品创新项目及投入方面应实现大小平衡和“分而治之”,既通过资源和财政的有效集中以支持少数重大产品创新项目的突破,并有效提高大项目的扩散、衍生和带动效应,同时也通过市场机制、政策工具和长效机制来实现社会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