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腰肌劳损是现代常见疾病,在中医属腰痹病范畴,以腰痛为其主要症状,针灸治疗的效果突出,也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而现在临床上往往使用电针疗法为多,也有不错的疗效,所以值得好好的研究及观察,以便总结而更好的提高治疗效率,笔者根据临床的观察发现电针疗法固然对腰肌劳损的疼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然而也有患者陈述当下能缓解,回到家后疼痛却再次出现,或是根据气候而有疼痛加重等变化,因此希望能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找出延长止痛的时长及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穴位贴敷也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疗法之一,用于腰痹病当中也很多,然而以组方药为多,操作上来说较不方便,笔者试想能否以一味中药取而代之,发现吴茱萸这味中药在临床上有以单一药物作为穴位贴敷疗法用于其他疾病治疗(如失眠、腹痛、口舌生疮等),但无用于痹病的病历经验,因此作了预实验,发现其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对腰痹病的疼痛也能有效的缓解,因此设计此研究来观察此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 目的: 透过吴茱萸穴位贴敷配合电针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找出临床上治疗腰肌劳损更有效率的治疗手段,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并广泛推广于临床。 方法: 将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针灸科门诊病人,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以吴茱萸穴位贴敷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以电针治疗,以SF-MPQ表格进行评分,即简化的McGill疼痛评分表进行评价,其中包含PRI、VAS、PPI评分,观察其分别在2个疗程后的各项指标变化,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疗效。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治疗前SF-MPQ各项评分比较,经t检验,P值皆大于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受试者疼痛情况具有可比性。 2、两组治疗后SF-MP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经t检验,P<0.05说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疗效有效。 3、第1疗程治疗后及第2疗程治疗后,两组SF-MPQ各项评分经t检验,P值皆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4、第一及第二疗程结束后两组SF-MPQ中评分有下降,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项评分中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疼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5、两组治疗疗效的比较采用Ridit检验。将第1疗程及第2疗程结束后SF-MPQ中四项数值做了疗效总评后,根据疗效指数计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治疗后两组第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是80.00%,第二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皆为100%。 6、治疗过程中,两组共计60名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未出现异常变化,仅有治疗组中2例患者在使用吴茱萸穴位贴敷后局部出现轻微发红现象,但患者自诉无瘙痒及其他不适,遂无脱落治疗,仅以不良事件记录。 结论: 两组治疗方法对腰肌劳损皆有显着疗效。而治疗组对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在第1疗程结束后(2周后)能有很高的总有效率,说明治疗组能更有效率的达到疗效,表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