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回顾中医古籍文献中历代医家对慢性咳嗽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认识。总结朱振刚主任治疗慢性咳嗽的遣方用药规律。探究古今医家对慢性咳嗽临床诊治的异同。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拓展慢性咳嗽的诊治思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方法:借助《中华医典》数据库,分别以“咳”“嗽”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筛选出能体现咳嗽病程之长者。对搜索到的慢性咳嗽相关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归类总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对古籍中所搜集到的治疗慢性咳嗽的方药及导师门诊收集的治疗慢性咳嗽的处方用药分别进行数据挖掘,重点对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的分析,并通过对关联分析、组方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以总结导师朱振刚治疗慢性咳嗽的常用药物、药物搭配及核心组合等。研究结果:1.古籍文献研究:病名:古籍文献中没有明确的慢性咳嗽的中医病名。慢性咳嗽可归于中医“久咳”“久嗽”“五脏六腑咳”“风咳”“燥咳”“虚劳咳嗽”范畴。病因病机:古代医家认为慢性咳嗽中医病因主要包括:风、燥、湿等邪气伏郁,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痰饮及药石所伤,嗜酒,劳逸失度等。病机主要为:肺虚或咳嗽初期失治误治导致外感风、燥、湿等邪气锢闭肺中;七情所伤中,以怒伤肝最多见,易恼怒者,肝火时动,火盛刑金,咳嗽常反复发作;食积及嗜酒等饮食失宜或脾胃虚弱者,水谷不能上输于肺,反聚湿生痰,痰湿蕴肺则咳嗽不已;久病或劳伤日久导致脏腑虚损,影响及肺致久咳不愈。治法:古代医家多认为久咳多虚,当补之。内治法主要为补、温、清、攻、消法,以补法为主,注重肺脾肾三脏之虚损。外治法包括针刺、艾灸、熏法等。方药:从检索到的古代文献中筛选出349首方剂,所用中药共计372味,用药频次最高为茯苓(30.66%),其次为苦杏仁、川贝母、生甘草、五味子等;归经以肺、心、脾为主;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预防调护: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伤风受凉;饮食有节,宜淡食,慎咸物;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色欲过度。2.朱振刚主任治疗慢性咳嗽用药规律分析:对导师治疗慢性咳嗽的63首处方进行用药分析,统计可得100味中药,除常用药甘草外,用药频率最高为麻黄(92.06%),其次为百部、紫菀、厚朴等,以解表药及止咳化痰药为主;归经以肺经最多,其次为胃、脾等;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四气以温性药居多,其次为平、寒等;常用药对为百部→紫菀、白芥子→五味子、防风→槟榔、半夏→砂仁等。核心组方以止嗽散加减组成,药物组成:麻黄,百部,紫菀,厚朴,防风,白前,苦杏仁,白芷,焦栀子,牛蒡子,辛夷,陈皮,白芥子,薄荷,川芎,甘草。结论:1.慢性咳嗽属中医“久咳(嗽)”“脏腑咳”“风咳”“燥咳”“虚劳咳嗽”范畴。古代医家认为慢性咳嗽属本虚标实证,外邪袭肺为发病诱因,脏腑虚弱为咳嗽缠绵不愈的关键。用药以温补为主,治疗肺脏时常兼顾心、脾。2.朱振刚主任认为慢性咳嗽以“风”“痰”为发病关键。外感风邪为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治疗上以“宣肺”“化痰”为基础,注重培补中土。3.朱振刚主任继承了古代医家对慢性咳嗽的临证思想,同时结合长期临床观察又有所发挥。古代医家更注重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慢性咳嗽,治疗上以补为主。朱振刚主任注重外感风邪停滞所致肺窍不利之久咳,以“宣肺化痰”为核心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