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对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能力,比较100kV与120kV两种不同管电压条件下三支血管总体的图像质量、图像噪声以及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以评估低电压胸痛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利用双源CT (Somatom Definition, SIEMENS, Germany)胸痛三联序列对361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扫描,根据管电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120kV组使用管电压120kV、参考毫安秒320mAs,100kV组使用管电压100kV、参考毫安秒320mAs。检查时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4.5ml/s速率经右侧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90m1,之后以相同速率追加30ml生理盐水。感兴趣区设置于肺动脉干分叉处,两组患者均开启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CARE Dose4D),均选取35%-75%R-R间期为全剂量曝光时间窗。图像传输至SIEMENS Syngo MMWP工作站进行CPR、MIP、MPR及VR图像后处理诊断,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分及辐射剂量的统计分析。结果361例患者病变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者占163例,其中冠状动脉管腔重度狭窄、闭塞117例;肺动脉栓塞39例,其中发生在肺动脉主干水平3例,发生肺段及亚段水平肺动脉栓塞36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肺动脉栓塞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1例,其中Debakey Ⅰ型4例,Debakey Ⅲ型7例;升主动脉瘤样扩张7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不明原因心包积液3例,心室粘液瘤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1例。肺炎及胸膜炎患者16例,肺癌2例,骨转移瘤合并骨折2例,淋巴瘤1例,错构瘤1例。103例患者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成像未见明显异常。120kV组与100kV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干及冠状动脉RCA、LM、LAD、LCX增强CT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噪声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pl、DIP、ED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kV组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低于120kV剂量组。结论1、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可以一次性完成对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血管成像扫描,能够同时发现大血管及冠状动脉的疾病,也可以发现肺内、胸膜及骨性胸廓的疾病,是一种无创的、可靠性极高的检查方法,在急性胸痛的病因寻找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急性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120kV胸痛三联检查和100kV胸痛三联检查均能较好的完成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的显示,并且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三支血管的成像质量较以往64排螺旋CT有了很大的提升,保证了急性胸痛患者检查的成功率。在应用100kV低管电压检查时,三支血管的总体成像质量并没有明显下降,图像噪声均在接受范围之内。3、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应用100kV低电压扫描技术结合特有的四维管电流调制技术(CARE Dose4D)和心电脉冲电流调制技术(ECG-pulsing),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减少射线对患者的危害。总之,本组研究表明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可以一次性完成对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血管血管的扫描,在不影响临床诊断的情况下应用100kV低电压扫描技术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为临床的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可以作为急性胸痛患者的首选,适合在急性胸痛患者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