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简”最早出自《周易·系辞》,是孔子及其弟子对《易经》义理阐释的重要内涵之一。“易简”一词由先秦发展至魏晋,其观念的使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行为方法转向于理论内涵,并且都针对着“繁琐”这一时代命题。本文发现这个问题后试图以王弼为切入点,以王弼的《周易注》《老子注》等注解来全方面地分析“易简”的思想内涵,试图探究“易简”概念在王弼思想中的含义、作用和意义。首先,作者对“易简”概念做了一个文化前提探究,即从词源学、词性角度分析,进而梳理从先秦至汉代的“易简”观念发展变化,发现“易简”观念由日用平常的方法原则转向概念义理的方面,为后文分析王弼的“易简”思想提供铺垫。其次,本文结合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和《老子注》《老子指略》等文本来具体分析“易简”概念在王弼的不同著作中的不同含义。在结合具体文本的分析过程中得到王弼的“易简”内涵的作用,即“易简”作为天道的自然层面、自觉(认识)层面、自为(方法)层面的三方面统一性。然后再根据王弼的形名学观点、言意关系、自然与名教关系、本末体用关系等命题来诠释“易简”之道在王弼思想中的多方面体现。最后,对王弼“易简”思想的历史意义做一个总结式的提升。引用王国维的境界论来说明“易简”之境,将“有物无物”贯穿起来,形成“以有合无”最终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这对于后世学者都影响深远。作者对王弼“易简”思想做了一个梳理,进一步引申王弼“易简”思想在文化上的积极作用与其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