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品牌在华广告本土化的情感认同修辞分析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2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深化,国际品牌对于全球市场的争夺空前激烈,广告宣传成为它们抢滩外国市场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外国市场环境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国际品牌选择本土化广告方式作为其征服外国市场的重要手段。现代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商品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宣告情感消费时代的来临。这使得越来越多国际品牌将其广告诉求从理性诉求调整为情感诉求。在进军中国市场时,面对客观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倾向于在其广告本土化中进行情感广告诉求。他们意识到中国文化对情感的重视能够成为其克服文化差异、战胜其他品牌的有力武器。在本土化广告中用“中国元素”构建文化语境引起中国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来实现广告劝说消费的目的已经成为外国品牌实现广告本土化的重要手段。外国品牌在华成功的本土化广告策略为它们赢得更多的中国市场,给我国本土品牌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国际品牌广告本土化的研究多从营销及跨文化传播等视角出发,从修辞视角对其强烈修辞动机和成功的情感诉求手段进行的分析和研究还属凤毛麟角。本文以外国品牌在华本土化广告为研究对象,从肯尼斯·伯克的同一性修辞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外国品牌成功的在华本土化广告例子的修辞分析,揭示外国品牌广告本土化的修辞动机及实现手段,尝试提出在广告中将“中国元素”融入到品牌名称本土化,广告主题本土化,广告语本土化和广告代言人本土化四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文化语境的理论框架。这一修辞分析清楚地揭示了外国品牌如何通过在其广告中使用本土元素构建文化语境来实现与目标消费者在情感上的认同的整个过程。   本文对伯克的同一性修辞视角的引入,为研究国际品牌广告本土化提供了新的可能。作者希望通过揭示外国品牌在华成功本土化广告使用到的情感诉求手段,本项研究能给我国本土品牌在国内外的广告宣传提供一定的借鉴,使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在二语习得领域,对方音的研究,从语音习得层面的考察重点都集中在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音段层面的影响上,对超音段层面,尤其是连续变调的影响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本研
学位
由Hulstijn和Laufer提出的的投入量假设理论指出:在阅读过程中,任务的投入量对词汇习得产生积极影响,投入量大的任务产生的习得效果较好。本研究重点研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
在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的翻译理论一度以作者和文本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作者中心论将作者神圣化、神秘化;而文本中心论则强调文本本身的重要作用。然而,强调作者的重要地
上世纪80年代末,华裔美国文学迎来了又一次蓬勃发展。一批活跃的新生代华裔作家陆续发表富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谭恩美(Amy Tan)1989年出版的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