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术中异常肌反应变化能否对手术效果进行预测;探究异常肌反应的起源和形成机制;以及研究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核团的兴奋性是否增高,从而进一步研究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研究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与面肌痉挛患者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6月~2016年3月利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124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异常肌反应监测,记录异常肌反应的变化情况;对手术即刻效果以及远期效果进行评价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异常肌反应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第二部分: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4月~2018年3月利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60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包括异常肌反应监测和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术中给于中枢抑制的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研究七氟烷对异常肌反应的影响,推测异常肌反应的来源;术中对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处进行梳理和复位,同时监测异常肌反应的变化和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根据电生理的变化分析异常肌反应可能的来源和形成机制。第三部分: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4月~2019年3月利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0例,术中监测患者患侧和健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对比两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和刺激阈值电压,以及监测单波刺激能否诱发出稳定的运动诱发电位;利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的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来验证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来源于面神经运动核团,推测中枢机制是否参与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术中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情况,对手术即刻效果以及远期效果进行评价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与手术效果的关系,评估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对手术效果的指导价值,以及评估术后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下降是否会增加面瘫的发生率。结果:第一部分: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过程中,12例在释放脑脊液阶段消失,23例在分离蛛网膜阶段消失,57例在分离垫开责任血管阶段消失,30例患者在术后持续存在;异常肌反应消失的患者术后即刻治愈率要显著高于异常肌反应未消失组,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以及远期治愈率无显著差异。第二部分: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稳定的异常肌反应波形,术中给于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后,患者异常肌反应波形并无显著变化;微血管减压术后有44例患者异常肌反应消失,16例患者在责任血管减压后异常肌反应持续存在,予以患者行面神经根部复位和梳理术,在复位或梳理的过程后,有14例患者AMR消失,2例患者复位或梳理后波形仍未消失;而在复位或梳理的过程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术后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未消失组手术并发症、即刻效果以及远期效果均无显著差异。第三部分:在HFS患侧有30例记录到稳定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波形,在健侧记录到稳定的波形有29例,选取患侧以及健侧均记录到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患者29例入组;其中患侧有26例用单脉冲可刺激出稳定的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而健侧则仅有5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患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刺激阈值电压平均是140.3±26.8V,健侧刺激阈值电压平均是177.0±23.2V,两组刺激阈值电压均有显著差异,而两组的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则无统计学差异;在给与不同浓度(0.5MAC和1.0MAC)的七氟烷前后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分别为207.2±62.1μV、133.0±36.5μV和70.4±40.2μV,在给与异氟烷前后运动诱发电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且给与的七氟烷浓度越高FNMEP波幅下降越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的过程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对判断面神经减压是否充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术后异常肌反应持续存在可能预示着较高的延迟发生率,并不意味着患者远期预后不佳,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未消失病例远期治愈率并无显著差异。异常肌反应可能来源于外周神经,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可能是异常肌反应的起源,责任血管压迫导致面神经根部的脱髓鞘病变,导致神经纤维轴突间的异常信号传递可能是异常肌反应的形成机制;在电生理监测的情况下对面神经根部进行复位和梳理是安全的,可能提高面肌痉挛的治愈率,但操作一定要轻柔。责任血管对面神经REZ区的持续性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始动因素,责任血管对面神经的持续的搏动性压迫最终导致了面神经核团的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了面肌痉挛的发生,中枢机制参与了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波幅的下降并不代表面神经功能受损,不会增加面瘫的发生率,可能与面神经核团兴奋性下降有关,预示着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症状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