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价值理解与价值的实践理解——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o7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源于实践,不仅从总体上讲是如此,从具体的、无论是物质性价值的产生还是精神性价值的产生都是如此。房屋之所以具有居住价值,归根结底源于工匠的实践活动,使原来散乱的沙石木料具有了房屋的结构与功能。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教育人、激励人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来源于艺术家的实践活动。那么“价值”究竟源于何处,如何界定价值的本质,描述价值的内涵?对于这些问题,学界至今认识各异。一些学者认为:价值源于客体。一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它固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然,因此,从根本上说“,价值”是个属性范畴。然而,一些学者则持着完全相反的看法,坚持认为价值源于主体,任何物的价值都是赋予的,没有了人的需要,物自身则毫无价值可言。一些学者从主客体相互关系角度出发,或者把价值界定为“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简称为“需要—满足”说;或者把价值界定为“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效应”,简称为“效应说”。两种观点虽然在关系的性质究竟是“需要—满足”关系,还是“效应”关系上存在者分歧,但在把价值的本质看作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然而这样的价值界定使价值失去了自由与存在,价值在主体间泯灭。这样,人类自身成为世界的中心,他物消失,人类价值观扭曲。于是重新界定价值、实践以及价值与实践的关系,成为本文的核心部分。所以,本文在主客二分的思想上引出实践与价值概念,并在后面设法使价值存在的基础上、让人类在认识价值存在基础上恢复精神状态。即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实践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也就说存在论的主体间性是理解实践的价值和价值的实践的理论基础。  文章第2、3章通过实践概念的历史梳理和对主客体二分、客体满足主体的价值观批判,总结出:实践是人类思维与意志的外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价值是使人类社会有序化活动的那个存在,是存在的属性所决定的。紧接着文章第4章讲了包括技术实践、伦理实践利用的是人类心灵善的属性、伦理学价值、政治实践等利用其各自属性,如技术实践利用的是物质的自然属性、物理学价值;伦理实践利用的是人类心灵善的属性、伦理学价值;政治实践利用的是社会善的属性、还是伦理学价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价值的本质是自由的,归根结底是这个存在者向实践去蔽即敞开;实践的本质,人类存在,归根结底是向存在者靠近。实践就是整个越来越接近价值,从而接近真理。所以,价值也是真理。很自然,实践要求真善美的统一。实践与价值统一。  
其他文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促进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通常都是分别探讨影响高校知识扩散能力、企业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较少关注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且缺少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验证能力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本文基于能力视角研究影响高校技术知识向企业扩散的相关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能力以及能力之间的关系视角来研究高校知
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事实-价值"问题,要求人们说明,事实判断是否可以合理地推出价值判断。20世纪以来,西方元伦理学家通过语言分析的方法,阐明价值语言(特别是道德语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音乐剧在得到肯定的同时,诋毁的声音也从未间
目的:观察药物对禽流感病毒抑制作用.方法:固定病毒稀释药物的微量中和实验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系列稀释的药物与固定量病毒在细胞上感作后,置适宜条件培养5~7 d,同时
学术界对杰出悲剧《窦娥冤》的研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呈现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势,但就其研究成果而言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首先,悲剧理论源自西方,中国没有建立起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