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认为,从纯语言学的角度(即“对等”的角度)来描述翻译是行不通的;只有从意义入手,把意义纳入“系统”这一概念,我们才有可能达成对翻译的理性认识。 意义问题是翻译的中心问题。对意义问题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翻译学的总体框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是我们深入研究翻译学各分支领域的重要线索和基础。 作为系统,意义体现出其多面性和复杂性。作者队为,以现代语言哲学为导引,结合语义学与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全面和深刻地把握意义的本质。 在本文中,作者把语义学和语用学它们视为研究意义的两个根本视角。从语义角度,作者主要选用了“语义场”理论,“成分分析”法,“标记特征”理论和“文本”理论;而从语用角度,作者主要介绍了“话语”与“会话行为”理论,“会话”原则与“语用含义”理论,“上下文”理论和“关联”理论。 在系统中,意义体现出主观性和客观性兼具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运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方法来考察意义时需要全面的态度来保证二者的协调相适,也指在把关于意义的研究运用于翻译实践方面注重主体(翻译者)和客体(原文,原文背景,译文,译文背景等)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传统的翻译理论对意义研究的方法更偏重于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作为翻译学徒的我们常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针对于此,作者在本文中强调,翻译必须要加强对过程和对客体的研究;这种对过程和客体的强调,对翻译学自身的建设和对翻译实践的指导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为此,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作者在本文中采用“语义语用结合法”来研究翻译。 作者把翻译研究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理论方面,作者以“原文—翻译行为—译文”为主线,研究了“原文解读与翻译”,“上下文与翻译”,“语用失误与翻译”等问题;实践方面,作者首先重申并强调了“语义语用结合法”的动态相适,接着以“风格”为着眼点,分别对诗歌翻译,散文翻译和戏剧翻译等文类进行了详细的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