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Salinger于1951年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中学生Holden被学校开除后,不愿回家,在外游荡2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其研究视角可分为三类:纯文本角度,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其研究目的多为探讨小说中主人翁Holden是否实现了他想成为儿童们“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French(1976)认为:Holden最终放弃了成为麦田守望者的理想,与成人社会妥协;Pinsker(1993)认为:Holden仍坚持成为麦田守望者的理想,与成人社会决裂;Rosen(1977)认为小说作者并没有就Holden与成人社会的关系进行明确表态,小说结尾具有模糊性;Bernice & Sanford Goldstein(1996)则认为:Holden表面上的放弃守望是为了更好地守望,进入成人社会才是更好地保护儿童的办法。然而对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一篇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进行叙述的小说,评论家Mitchell(1992)指出: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使小说中通过主人翁Holden之口展现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变得不可信。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小说中相对客观记录的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考察两个问题。第一,Holden与社会的关系——Holden与社会的关系是融合的还是分离的;第二,Holden的理想——Holden是否成功地找到了实现成为麦田守望者理想的办法,那该办法又是什么?本文拟从语言学视角出发,运用会话分析理论中的相邻对、非优先结构和修补策略三个概念来回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依据Heritage(1984:267)的优先结构有助于建立和维持交际者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而非优先结构则不然。当交际的一方在话语中采用了非优先结构回答方式时,他将使用适当的策略来缓和因非优先结构所产生的不和谐气氛。于国栋在《会话分析》(2008:113)一书中总结了8种策略,依次为:话轮间沉默、话论前拖延、感激、形式化同意、弱化、细化、预先重述和解释理由。并指出,这些策略的选择都是交际者为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的结果,其目的是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以及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那么,在Holden与对方的对话中,Holden是否较多地采用优先结构来回答?当Holden采用了非优先结构回应对方时,是否积极采用修补策略来缓和对话双方关系的不和谐。为找出Holden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融合还是分离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考察Holden非优先结构话语使用量;第二,找出Holden在非优先结构中的修补策略使用情况;第三,辨别不同的非优先结构所体现出的否定语气的强弱度。统计结论证明:Holden非优先结构使用比例较少,积极采用多种执行策略,尽量多采用较轻语气的非优先结构回答方式,这说明Holden在努力靠近社会、适应社会,Holden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融合的。为了回答第二个问题,本文亦从对话入手,发现作者似乎在小说中有意安排几组相似对话:谈话对象与Holden的关系一致、谈话内容一致、谈话所发生的场景一致。导致Holden与不同谈话方形成亲疏不同关系的原因正在于谈话双方不同的言语行为。研究结论表明:谈话双方非优先结构使用较少的关系更融和;否定语气使用较弱的关系也更融和。Holden正是在对比多个相似对话的过程中意识到:言语对抗只能加深对话双方的矛盾,对抗只能带来痛苦和不愉快,唯有融合才是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本论文在对小说主题的挖掘上,试图从方法上进行创新。以往的研究均是从文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视角出发,本文试图从语言学视角独辟蹊径考察小说中的对话部分,分析对话中人物的言语行为,做到客观评价Holden其人以及Holden与社会的关系。在运用会话理论对小说中对话部分进行分析时,本文试图在深度上对理论进行创新。目前对对话中的非优先结构的考察,还只是停留在笼统地区分优先结构和非优先结构这一点上,而本文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区分了非优先结构中否定语气较强的和否定语气较弱的非优先结构。同时,在对小说对话部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有意安排几组相似对话,下意识引导Holden去思考导致谈话双方关系不和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