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我国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类属北方秧歌。她既高雅又深沉,既刚健又柔美,既热烈又苍凉,其独特的风韵,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沉的内涵,粗犷而细腻的艺术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舞姿和舞蹈动律,深受人们的喜爱。井陉拉花按照地域分布及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东南正拉花《六合同春》、庄旺拉花《卖绒线》、南固底拉花《小卖艺》三种典型风格流派,是河北省颇负盛名的民间舞种之一。井陉拉花源于元末明初民间集会、节庆、庙会时的街头广场庆典,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动作主要以抖肩、翻腕、吸腿、拧臂、撇脚等为特点,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艺术风格。近代以来,井陉拉花在国家及政府的支持下,经过贾作光等舞蹈艺术家不断地挖掘整理、传承创新,现已享誉全国,2006年井陉拉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了太行山上的一朵艳丽的奇葩。21世纪以来井陉拉花披着历史的风尘走进了现代化,原生态的文化形式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生活习惯产生了距离,古老的拉花文化形式,传统的舞蹈特色正逐渐为现代文明所取代,城市化的转变不断加快,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老艺人的相济谢世使拉花的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作为土生土长的燕赵儿女,如何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井陉拉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和保护尽一份力量,是笔者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所在。笔者对井陉拉花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总结;第二阶段对井陉各地拉花进行三次田野调查工作,搜集采录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视频资料;第三阶段是对第一阶段文献资料和第二阶段田野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梳理,并结合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行论文撰写。在撰写过程中笔者首次运用拉班结构舞谱对井陉县三个不同地域较有代表性的拉花舞蹈进行动作记录,将东南正、庄旺、南固底三个地域的井陉拉花主要动作进行立体直观的舞蹈符号呈现,突破了以往对井陉拉花舞蹈动作描述只用文字加图片的传统记录方式;此外,笔者认识到以往对井陉拉花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舞蹈动作形态层面,而井陉拉花的动作行为离不开它所根存的文化土壤,它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本论文的研究首先是通过对拉班舞谱记录下的井陉拉花进行动作语汇分析,进而运用文化人类学、舞蹈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把井陉拉花放入其文化情境中,运用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研究方法对井陉拉花的舞蹈形态进行文化释义,找到井陉拉花传承发展的历史根源及其传承规律,从而揭示出它与井陉地域的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再生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井陉拉花舞蹈动作所蕴藏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第一部分绪论:是对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叙述,并对井陉拉花的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阐述,试图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对井陉地区的文化环境进行描绘,再运用拉班结构舞谱对井陉拉花进行动作的记录,将人类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与拉班舞谱的舞蹈本体研究相结合,以舞蹈本体和人类学跨学科的角度来分析井陉拉花在当代的传承规律及文化内涵。第二部分环境——井陉拉花民族志描绘:笔者对井陉地区三种不同类型的拉花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宗教习俗、仪式行为等进行细致的调查,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理清井陉拉花动作语言与井陉地区的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为进一步客观记录井陉拉花舞蹈动作形态做积淀。第三部分语境——井陉拉花动作形态特征:本章主要运用拉班结构舞谱对井陉县境内的东南正拉花《六合同春》、庄旺拉花《卖绒线》、南固底拉花《小卖艺》进行动作记录与描述,通过对舞蹈动作、舞蹈姿态、服饰道具、音乐曲牌的详实记录,立体呈现出不同类型井陉拉花的舞蹈动作,为第四章分析井陉拉花与井陉人民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它的文化功能之间内在联系做积淀。第四部分心境——井陉拉花文化功能释义:井陉拉花既是以身体为媒介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是以动作为符号传达族群情感的社会习俗与文化价值。本章主要通过将拉班舞谱记录下的三种不同流派拉花的动作符号放回文化脉络中去解读,分析井陉拉花舞蹈动作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井陉拉花各部分的动作元素,在更广大的语境和历史传统中进行阐释。最终将井陉拉花与井陉人的文化观念、文化记忆、文化认同和文化再生共生的同时,对井陉拉花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的衍变进行分析与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