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一致行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基本形成,并逐步成熟。鉴于其世界第二排放大国的地位以及在气候谈判中所担当的发展中国家阵营领导者的角色,中国对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机制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国在参与这一重大的国际环境制度中的表现和作用,中外的评价存在明显差异。中国自认为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国际社会(主要是发达国家)则不满意中国不接受量化减排温室气体的立场,频频向中国施压。这种认知的反差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和平发展都是不利的。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系统考察,才能准确、客观地评价中国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中的表现。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的减排立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由于气候谈判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很难为中国承担量化减排义务拟定精确的时间表。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影响中国气候决策的主要因素,我们就能够在展望中国参与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时有更大的把握。本文将运用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政策的历史演变中,考察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的主要决策因素,并据此分析中国参与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走向。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决策的国际、国内背景。第二章系统梳理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的政策演变,以厘清其中的“变”与“不变”。第三章以三种决策分析模式为指导框架,分析影响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决策的主要因素。第四章对中国参与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走向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本文主要结论为: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的政策稳中有变。影响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决策的因素众多,但影响力各有不同。其中经济因素(包括减排成本和资金、技术收益)和对公平原则的认识影响力最为突出。中国在近期不太可能做出量化减排温室气体的承诺,但如果发达国家能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援助的承诺,中国的减排进程有可能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