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间男女袄褂衣料特征研究与创新应用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f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从封建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期间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大变革,服饰也不例外。袄褂是近代民间人们广泛穿着的传统服饰外套,以往学者对近代袄褂的研究多侧重于其款式外观、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对近代民间袄褂衣料特征的研究尚属缺乏。本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及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一些馆藏袄褂实物资料及图片资料进行了详细具体的研究,主要用到了文献法检索、实物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分类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主体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探讨,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探讨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近代纺织业及民间袄褂衣料的影响,并对近代袄褂的名词解释、形制变化进行阐述。其次,依据一些现存的近代袄褂实物资料,对一些较具有代表性的近代民间男子及女子的袄褂实物进行衣料实例分析,在衣料实物分析中首先对袄褂实物的形制进行简要介绍,后从衣料的材质、组织结构、衣料色彩、纹样题材与寓意等方面对袄褂衣料进行分析,最后立足于收集到的上百件近代民间袄褂实物以分类归纳的方法对近代民间袄褂衣料的质地、色彩、纹样、辅料特征进行概述性总结。最后,依据研究结果,运用两种近代常用的面料结合其他设计元素进行两个系列的女装设计,探索传统面料或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其他材料相结合而产生的时尚性。近代时期人们的服饰穿着情况十分特殊,既有传统服饰,又有西方服饰,中西混杂,传统服饰受西方服饰款式与结构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面料正是作为服饰的实物支撑,通过研究近代民间男女袄褂衣料的特征,对于认识当时人们衣料的特征,认识当时的社会风尚有一定的支持,对于研究近代服装史及发掘传统面料在现代时尚设计的价值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智能移动端的普及,诞生了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O2O平台,共享经济也进入了平台经济时代。随着平台经济时代的到来,用工模式也发生重大变化,诞生了一种新型用工关系——平台用工,其在丰富就业种类,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平台用工模式不同于传统用工模式,难以适应现有劳动法律体系,这导致了平台用工模式游离在劳动法律规制之外,造成了诸多现实
蜀锦是四川丝绸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蜀锦艺术除了独特的织造技艺外,其装饰纹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蜀锦装饰艺术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学以及相关的历史研究成果,探寻蜀锦装饰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发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审视蜀锦装饰艺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其创新设计的方法,促进蜀锦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本文总体梳理和阐释了蜀锦装饰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也浮现出诸多问题,城市人口与规模飞速扩张导致城市环境的舒适度降低,原有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同时,随着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小城镇的区位劣势不再成为制约发展的条件,而其山水资源、特色产业的价值在不断凸显。所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与此同时,不少城镇在国家政策利好的条件下盲目发展特色小镇,使之缺乏地方经济文化、地
在结婚率低下离婚率高涨的现今社会,人们对待婚姻更为慎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旧文化的碰撞,大家对待婚姻的观念也区别于以往。婚外情这种行为如今越来越不被大众所接受,更是成为了离婚的主要诱因,人们对配偶忠诚度的要求随之上升。随着法律建设的日益完善,大家的法制意识高涨,在解除婚姻关系时倾向于选择法律来更好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但法律总是存在滞后性的,新修订的《民法典》规定了5种可在离婚时要求离婚损害赔偿的
拼接作为服装制作工艺中的一种基本手段,与服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拼接艺术的发展来看拼接艺术是从拼接工艺发展而来的,将其作为一种主要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服装中也流传已久,其背后能够折射出劳动人民在面对资源紧迫时的一种乐观、智慧的心态。实用性和审美性是拼接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拼接艺术也始终是围绕这两点进行源源不断的创作。因此,拼接艺术在服装中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由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过渡的流行方式。从造
自上世纪80年代灰色系统理论创立以来,灰色系统理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研究具备“小样本、贫信息”特征的不确定性系统的一种新方法,解决了生产生活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灰色预测作为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建模数据要求不高,同时具备相当广泛的应用空间与背景,所以被运用于诸多领域,譬如能源需求量预测、灾害与事故预测、经济与产业发展预测等等,为不确定性系统的蓬勃发展提供了
儿童绘本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儿童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儿童绘本的叙事载体呈现出由物质媒介转为信息化媒介的演变趋势。因此,儿童绘本的跨媒介叙事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和社会的热门话题。互动叙事是叙事学经过跨学科与跨媒介发展后的理论产物,是跨媒介叙事领域中的重要发展板块。近年来,互动叙事被广泛运用在新闻、影视、游戏等数字领域中,其在叙事文本、叙事结构、叙事形态
近年来洛阳城市飞速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设计问题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同时,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风貌中保持原汁原味,增强文化传播力受到了更多关注。在规划上,国内已经围绕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形成“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级嵌套的保护框架与多种等级的建设控制地带。但是设计上仍然习惯按建筑、景观分而治之,这在保护地带相互配合,区域风貌统筹
礼俗型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村落在长期人地发展关系中形成的风俗活动,集中体现着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是村落的标志性空间,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空间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受到挤压,或损毁闲置、或“圈养式”保护、或功能异化。如今,随着乡村的发展,该领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村落礼俗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化迎来了有利契机。目前关于传统村落礼俗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村落保护策略及发展规划领域;一方面集中在乡村传统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矛盾的出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经济结构升级、现代社会关系、新兴文化的产生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性结构正在与传统经济和文化所创建的村庄空间性结构产生脱节,从而使村庄进入衰落阶段,村庄旧有肌理格局逐渐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但机械式的村庄规划却总是使“肌理”的破坏更为严重,村庄逐渐丧失原有的历史特色,因此如何在实际规划设计的项目中尊重乡村个性本身,实现乡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