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儒士作为急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士”之一系,他们的最大特点即是将“仁”的内涵注入西周“礼仪”之中,由重视礼的形式向重视礼的德性内涵转变,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并希望通过以德化人达到德治天下的理想。先秦儒士提出“仁”的思想,主张道尊于势,强调以德治国,家国同构,走的是一条“内圣外王”之道。他们强调个人道德修为,并将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生的使命和责任。他们有德而无势,重群体轻个人,重义理轻科学的矛盾人格势必造成他们当时悲苦的命运,同时也正基于此成就了他们在后世的巨大影响。先秦儒士德性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这就是人性论、认识论和天人观。首先,先秦儒士认为人性可为。他们无论认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都不是现实的人性,现实人性在于后天塑造。因此,他们对人性的讨论其目的在于为人性善寻找可能的依据而已。其次,德性的实现在己不在人,即为仁由己。先秦儒士认为“仁”之发端在人心之内即“亲亲之情”,“仁”之阻塞亦在人心之内即人本能之欲,故“仁”的实现在于对自我的超越,故为仁由己。再次,“天人合一”是其德性的终极目标。孔孟认为人性自天性出,但由于受后天的影响使人自隔于天,故必须通过后天修养最终与天合一。荀子则从客观法则意义上理解天,强调人必须顺天而行,故其德性的最终实现在于是否与天合一。先秦儒士是由爱亲之“孝悌”经由忠恕之道而扩充到对人之“忠信”,从而主要从基本的认知和情感上完成人德性的基础构建即使人成人并亲仁,此即成人之士。在此基础上通过使人具备“义、智、勇”诸德提升人的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进而使人近仁而成为君子之士。在人的道德认知、理性、情感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使人不断趋近于“至诚、尽性、中庸”,从而完成自我的超越,将自我完全融入天地万物之中即成圣。先秦儒士通过培养人的“亲人之爱”和“静”的功夫化人之欲念之性,从而使德成为最尊;同时通过“道问学”和躬行实践不断提升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理性,进而使人能够在面临人性的冲突和矛盾时做出道德的选择,从而磨砺道德意志,达到德性的真正提升。在整个道德修养过程中先秦儒士都特别强调内省和慎独,通过高度的自律来达到自我德性的不断修养和提升。先秦儒士的德性思想通过成功塑造符合封建时代要求的道德人,达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目的。因此,其德性思想在道德建设上必然具有普遍性可供各个时代借鉴。我国当代在道德建设中应该借鉴先秦儒士重视人的自然情感和家庭伦理建设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要在新时代处理好“利”与“德”的关系,注重学习古代道德模范和经典,重视道德的践行和自省的作用,从而使道德建设能够真正达到塑造符合时代需要的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