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因组编辑和转基因技术的美国白蛾种群遗传调控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重要的国际检疫害虫,对我国农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针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方法为主。虽然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阶段性地控制了害虫的种群密度,但是长时间使用会对环境、生态以及养蚕业和养蜂业等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亟需环境友好和物种特异的新方法。昆虫种群遗传调控是理想的新一代生物防治方法,而对于美国白蛾遗传调控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CRISPR/Cas9基因敲除系统,和piggyBac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建立高效的美国白蛾种群遗传调控品系,以期更好地进行美国白蛾的防治。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
  1.建立了美国白蛾胚胎显微注射平台和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体系。参照家蚕胚胎显微注射方法,建立了孵化率稳定的美国白蛾胚胎显微注射平台。通过该显微注射平台,建立了高效的美国白蛾CRISPR/Cas9基因敲除系统,获得了表型明确且稳定的Hcyellow基因的敲除突变体。通过该基因的突变,证明了美国白蛾胚胎显微注射平台和CRISPR/Cas9基因敲除系统的有效性。
  2.建立了piggyBac介导的美国白蛾转基因遗传转化体系。鉴于后续种群遗传调控靶基因的功能研究和筛选,确立了先鉴定Hcu6和Hcnos启动子的工作。在显微注射平台的基础上,以Hcyellow基因为靶基因,通过BmN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直接注射质粒实验,筛选出了一个高活性的Hcu62启动子。进一步通过显微注射和荧光筛选,成功获得了表型更加明显和稳定的Hcu62驱动的转基因HcyellowRNAi突变体品系Ysh2。这是美国白蛾转基因技术体系的首次建立,为其遗传调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3.建立了CRISPR/Cas9介导的美国白蛾Hcdsx可遗传不育突变体。在Hcdsx基因敲除的功能研究中,通过克隆和表达分析,确立了Hcdsx的性别偏好性表达特性。通过外显子特异性的靶向敲除获得了类似于家蚕的共同区、雌性和雄性特异性三种Hcdsx敲除突变体。研究发现,在突变体中出现了很多性二态性征相关的突变表型,包括内生殖腺、蛹期生殖孔、成虫外生殖器、体节、体型、触角和下游基因。在dsxe3和dsxe5性别特异性突变体中,一些表型较dsxe1突变体严重,发生了不完全性反转现象。因此,导致了Hcdsx性别特异性突变体无法完成正常的交配、产卵和受精等生殖相关行为,造成性别特异性不育表型。在对dsxe3突变体的深入研究中发现,该雌性特异性不育表型可通过雄性突变体与野生型雌性交配遗传到下一代,在美国白蛾的遗传调控中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4.确立了美国白蛾Hcmasc基因参与雌雄两性的性别决定和剂量补偿通路。在Hcmasc基因的功能研究中,通过不同位点的敲除实验,获得了Hcmasce4和HcmascC两种突变体。在Hcmasce4突变体中,只有雄性个体产生了突变表型,并通过BmN细胞过表达实验确定了其雄性化的保守位点,4号外显子中两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ys-249和Cys-252。而在HcmascC突变体中,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外部生殖器缺陷和性别比例失调,说明该基因确实参与雌雄两性的性别决定通路和剂量补偿通路。此外,piggyBac介导的Hcmasc1转基因过表达导致MC1突变体致死,进一步地说明该基因可能通过破坏剂量补偿通路影响个体生长发育。
  5.建立了piggyBac介导的美国白蛾转基因Hcser2RNAi雄性不育突变体。在Hcser2基因的功能研究中,CRISPR/Cas9介导的敲除突变体和piggyBac介导的转基因RNAi突变体表明,突变Hcser2基因可以诱导雄性特异性不育。更重要的是,转基因突变体的交配行为不受影响,并且该不育表型可通过雌性突变体遗传杂交传递到后代中去,对美国白蛾的遗传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建立了稳定的美国白蛾胚胎显微注射平台、高效的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体系和piggyBac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美国白蛾种群遗传调控靶基因Hcdsx和Hcser2,并且建立了CRISPR/Cas9介导的Hcdsx基因可遗传突变体和piggyBac介导的转基因Hcser2RNAi品系,对美国白蛾的种群遗传调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副猪嗜血杆菌(HPS, H. parasuis)是一种能引起猪的格拉瑟氏病革兰氏阴性细菌,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生长,,其导致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脑膜炎和关节炎。越南的生猪产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五,到目前为止,关于越南HPS的流行病学特征、耐药性(AMR)和耐药性基因(ARGs)的流行情况尚缺乏相关数据。此外,用于预防和控制格拉瑟氏病的疫苗在越南尚未开发。本课题研究包括一下内容:
结核病(Tuberculosis,TB)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和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 M.bovis)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性、慢性和消耗性传染病。M.tb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细菌,主要寄生在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宿主细胞后与之相互作用并共同进化,并能够逃避免疫细胞清除形成休眠体长期
细菌进化出了一系列精细又复杂的大分子纳米装置来跨膜转运多种多样的底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小分子、DNA和毒力因子等,使其在复杂多变及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繁殖并建立感染。近些年,革兰氏阴性菌I型-VI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分子机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研究极大的加强了我们对各种分泌系统分子机制和功能多样性的理解。六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T6SS)是近些年发现的可以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我国特有传统经济林果,枣产业是支撑我国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的重要产业。然而,随着枣产区的西移,鲜食枣特色明显,产业稳步发展,急需新格局下的品种支撑。而枣主要通过农家选优和实生选育进行品种培育,为了更好地突破枣树杂交育种的理论和技术,本研究以品质为目标,以优质鲜食品种‘冬枣’为母本和干鲜兼用品种‘金丝4号’为父本,进行人工控制自然杂交,利用SSR分子标
学位

湿地是在水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流域气候和水文、降解环境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区域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原湿地是发育在我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一种特殊湿地类型,其生态建设和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关系到下游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高原湿地的保护是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战略中的首要任务。鉴于以往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估研究不
黄土高原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之后,近地表特征发生剧烈变化,植物覆盖度显著增加,植物代谢产生的枯落物也随之增加。而枯落物在泥沙搬运、沉积和雨滴击溅过程中可混入表层土壤,改善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土壤侵蚀过程。本文通过收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草地枯落物(白羊草、铁杆蒿、狗尾草、茵陈蒿),将其混入土壤后置于6组坡度-流量组合下(10o-1 L s-1、10o-2 L s-1、15o-2 L s-1、20
学位
坡耕地是一种重要的耕地资源,尤其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坡耕地。与普通耕地相比,坡耕地通常具有坡度大、土地瘠薄、难以灌溉和管理等缺点,且极易受到土壤侵蚀的威胁。地表状况是影响坡耕地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田间作物种类、有无土壤结皮、地表高低起伏等均属于地表状况的范畴。目前人们对田间作物、土壤结皮、地表糙度等地表状况单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已经很清楚,但是对地表状况单因子的不同
学位
耕作是农业活动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它造成地表高低起伏,直接参与到土壤侵蚀过程之中。故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黄土坡耕地普遍采用的等高条播、等高点种、人工锄耕、等高犁耕四种耕作措施形成的地表糙度为研究对象,以平整坡作为对照,采用室外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观测不同耕作措施下降雨前后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分析地表糙度与坡面产流产沙、细沟侵蚀形态分布以及细沟侵蚀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
学位
森林动态预测与生长收获模型研究中,来自非控制条件下部分观测过程的信息往往需要作为统计推断的基础,诸多不可控的环境或机理因素都会导致森林调查数据与林分动态预测之间形成复杂的信息交互体系,并最终使得模型模拟与生态学推论的可靠性无法被量化评价。本研究基于贝叶斯框架下的模型构建方法将模型校正和预测中的所有要素以概率分布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兼顾不同数据源所具有的不同观测误差和外部环境因素的随机效应,既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