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作为水稻属专主寄生害虫严重威胁着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亚洲国家的水稻产量。对于褐飞虱的防治,化学防治一直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对化学药剂长期不合理的使用甚至滥用,导致褐飞虱对多种常规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明确我国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从而为田间合理用药和抗性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的抗药性监测,明确了褐飞虱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水平;通过室内抗性筛选进行了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风险评估,为该药剂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将氟啶虫胺腈与其他常规药剂进行科学合理的复配以期筛选出高效复配剂,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提供一种策略。1、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为了明确目前我国褐飞虱的抗药性现状,指导田间褐飞虱防治的合理用药,于2014-2015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对我国8省(市)共30个褐飞虱种群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对吡蚜酮的监测中,2014年和2015年监测的21个种群均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47.0-339.9倍),2015年褐飞虱整体抗性水平与2014年相比略有下降;对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的抗性监测发现,2014年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28.1-91.0倍),2015年监测种群的91.7%已经发展至高水平抗性(206.1-773.9倍),两年间抗性上升显著;对烯啶虫胺的抗性监测中,除2015年上海金山种群已经发展至中等水平抗性(12.4倍)外,其他24个种群对烯啶虫胺均为低水平抗性及以下(0.5~8.0倍),两年间抗性略有上升;对呋虫胺的抗性监测中,2014年田间褐飞虱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及以下(0.7~8.3倍),2015年监测种群的93.3%已经发展至中等水平抗性(11.2-48.1倍),两年间抗性上升显著;对新型药剂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监测发现,2014年田间褐飞虱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及以下(0.5~5.9倍),2015年监测种群的92.3%已经发展至中等水平抗性(11.2-25.9倍),两年间抗性上升显著;在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的抗性监测中,2014年褐飞虱种群间抗性差异性较大(0.7-34.9倍),2015年大部分种群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0.5-64.3倍),而安徽和县种群已经发展至高水平抗性(114.8倍),两年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继续上升;对丁虫腈抗性监测中,2015年田间褐飞虱种群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2.7-83.7倍),较2014相比,部分地区抗性上升明显;对噻嗪酮抗性监测发现,2014年和2015年监测的22个种群中除2014年浙江金华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83.8倍)外,其它种群均处于高水平抗性(167.0-1487.8倍),相较于2014年,2015年褐飞虱抗性继续上升;2014-2015年褐飞虱所有监测种群对吡虫啉均为高水平抗性(132.3-8477.7倍),且抗性仍有所上升;对乙虫腈的抗性监测发现,2014年所监测的3个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2015年褐飞虱种群处于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性(53.6-191.8倍),两年间抗性有所上升。总之,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问题不容乐观。建议暂停使用噻虫嗪用于褐飞虱的防治,继续暂停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以及毒死蜱作为候选药剂,合理交替轮换使用防治褐飞虱,并在褐飞虱抗药性研究基础上,加强混配制剂的开发和使用2、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风险评估为了明确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风险,为氟啶虫胺腈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用氟啶虫胺腈对褐飞虱进行抗性选育,并应用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和抗性发展速率。结果表明,连续筛选前11代(F0-F11),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069:停止筛选1代后,再连续筛选8代(F13-F20),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2386;整个20代筛选期间,现实遗传力为0.1403。当h2=0.1403时,在致死率为50%~90%的选择压力下,预计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30.5-13.8代,表明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3、氟啶虫胺腈与吡蚜酮等5种杀虫剂抗的联合毒力研究为研究氟啶虫胺腈与不同类型杀虫剂的联合毒力并筛选出含有氟啶虫胺腈的增效组合,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氟啶虫胺腈与毒死蜱、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以及乙虫腈分别以不同比例复配后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室内联合毒力。通过计算共毒系数,结果表明:当氟啶虫胺腈与毒死蜱重量比为1:5~1:7,氟啶虫胺腈与吡蚜酮重量比为1:7~1:10,氟啶虫胺腈与呋虫胺重量比为3:1~2:1,氟啶虫胺腈与烯啶虫胺重量比为1:1~1:3,氟啶虫胺腈与乙虫腈重量比为1:7~1:10时增效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