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性别·身体政治 ——库切南非小说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r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作用于身体之上的政治与话语权力入手,研究库切南非主题小说中所剖析的种族化、性别化的身体政治。由于注重心理探索以及形式革新,库切的南非小说,或被批评家们认为是注重探索人物内心世界而忽视社会现实的现代主义小说,或被认为致力于阐释历史之虚构性与话语性,不愿触及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社会本质,因而倍受诟病。本论文提出,库切对身体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现出深切关怀,其小说也因此具备现实观照意义。库切的南非小说中,身体是一个不断上演政治、文化、种族以及性别斗争的场域,身体上留下了种族化、性别化的各种政治印记,被类型化的认知所框定,或遭囚禁、或忍饥挨饿、或遭酷刑、或受规训、或患病痛。这些身体承载了生活之重荷,以此为书写对象的小说见证了库切对殖民制度下的暴力和压迫所进行的审美思考。本研究借鉴福柯关于身体的论述,这里的身体不仅是自然的生理现象,同时也是权力运作的对象,被话语所建构。此外,后殖民理论家弗朗茨·法农和爱德华·赛义德,以及女性主义学者露丝·伊瑞盖莱(Luce Irigaray)的思想和论述也为本论文的具体论证提供了理论支持。就本体而言,身体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物质存在,但是,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导致种族他者的身体被框定(framed)在各种思想图式中,限制了其存在。通过戏仿殖民文本的生成方式和过程,库切对各种试图图式化种族他者之身体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包括笛卡尔的思想/身体二元论、基督教的身体观、西方文化进化论,以及人种学所提供的所谓“科学”论证。西方殖民者的认知限定在同一性的思维框架里,把原住民不同于自己的身体特征加以放大、贬低,从而为其进·步的文化殖民和资源掠夺提供了话语支撑。库切也剖析了当权者如何利用酷刑和规训这两种权力技术来惩罚和操控种族他者的身体。酷刑是产生“野蛮人”的有效手段:原住民之所以被施以酷刑,是因为他们被标识为会对文明人产生威胁的、富有攻击性的身体,而他们在酷刑摧残下的身体反应则进一步加强了“文明人”的类型化认知。与酷刑相比,规训是一种温和的权力技术,用以生产温顺、有用的身体。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通过对空间、时间、以及日常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对黑人进行训导,最终将他们的存在归约为提供劳动力的身体,其本质则是利用栅栏和路障等设施来操控黑人身体之在场与缺失,以确保他们在需要时在场,在失去利用价值之后可以被屏蔽在视野之外。殖民主义摧毁了正常的性别关系,在此环境下女性很难把握自己的身体,她们的身体往往被男性所挪用。在殖民扩张阶段,白人殖民者为了增强自己的生命权力(bio-power),将生育力以及纯洁性设定为白人女性的身体规范。任何不具备这些既定条件,或者僭越了身体规范的女性,都被排斥在“主体”(subject)范畴之外,沦为卑贱的存在(the abject)。而在后种族隔离时代,女性身体再一次承载了社会转型的代价。随着种族权力关系的变化,诸多问题相应而生,既包括心理层面的,比如男性在身份重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困境,又包括物质层面的,比如土地资源再分配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女性身体一次次被男性所挪用。借助戏仿和影射(allusion)等叙事策略,库切在其叙事中审视了奠定性别化身体政治的各种话语体系,包括殖民者为了增强自己的生命权力而设定的身体规范,弗洛伊德和拉康以男性身体为参照物、将女性身体界定为“空缺”(lack)的理论体系,以及用来为性暴力开脱的传统修辞。通过书写患病和致残(mutilated)的身体,库切的南非小说以其独特的方式,见证了南非种族隔离的创伤史。烙刻在身体上的伤痕,是殖民主义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直接见证,这些遭到刻写的身体也是一个个“文本”,以寓言的方式折射出社会肌体所存在的缺陷与顽疾。身患癌症的母亲身体暗指南非的隔离制度到了崩溃阶段,而被割掉舌头、无法发声的黑奴身体则隐喻殖民者贩卖奴隶的这段历史创伤被主流历史话语所竭力掩盖和遗忘。此外,库切南非小说中这些饱受苦难的身体也承载着其伦理诉求:主体所承受的身体疼痛提醒其关注存在的身体性和脆弱性,并由此激发主体对他人的伦理意识。从这个层面来说,库切对身体之痛的美学关怀,意在通过唤醒主体对身体脆弱性之意识,在自我和他人之间重建一种直接的伦理关联。作为一个文学譬喻,库切小说中的身体在小说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权力机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从而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探索支配身体活动的外部权力和权力作用之下人物内心活动的视角。通过对刻写在身体之上的各种强权印迹进行敏锐洞察,对权力作用下的身体反应进行具体描述,库切创造了其独特的身体叙事美学。种族化、性别化的身体政治在个体身体上刻写下各种有形、无形的伤痕印记,对这些刻写的关注使得库切对权力、话语等抽象命题的探讨变得生动而具体,使其在追求形式革新的同时,叙事内容也变得血肉丰满,从而使其非现实主义小说与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现实之间形成紧密关联。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内皮祖细胞(EPC)归巢能力下降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是EPC归巢最重要的趋化因子,除了其经典受体CXCR4外,有文献提示Syndecan-4(Synd4)可以介导SDF-1的信号转导。很多病理状态都可以诱导细胞表面Synd4的脱落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故本课题拟以糖尿病为研究背景,观察氧化应激诱导的EPC表面Synd4脱落现象
一、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当今世界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美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死亡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即使目前针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已日趋成熟,现每年仍有20-40%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这也是引起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临床医生及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既往对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突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亚洲国家尤为高发。化疗仍为当前复发性和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广泛的耐药性造成临床胃癌治疗的巨大挑战。本研究聚焦耐药性胃癌研究,以期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利用组织芯片等技术,我们对了临床肿瘤组织和多种胃癌细胞株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STAT3激活程度及S1PR1信号通路增高与胃癌化疗耐药性高度相关,提示耐药肿瘤组织和细胞中S1PR1信号通路可能是STAT3异常活
全身麻醉可引起老年或发育期哺乳动物大脑广泛的神经毒性和认知功能损伤。线粒体是全身麻醉引起早期损伤的细胞器之一,且线粒体功能紊乱是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及亨廷顿病等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这些疾病常伴随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我们推测线粒体损伤可能是全身麻醉引起神经毒性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机制。然而,关于线粒体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鲜有报道,且缺乏快速有效靶向改善线粒体的药物。本研究主要包括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以外的其他因素导致的肝脏弥漫性脂肪浸润。近年来,NAFL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肥胖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引起的肝脏对脂肪酸的摄入和输出的失衡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肝细胞内单纯的TG积累是可以逆转的,因而明确肝细胞内TG积累
作为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类型,克罗恩病代表着一系列慢性肠道炎症、损害及结构上的破坏、重构。尽管克罗恩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通过对患者及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都参与了该病的发病过程。尽管手术并不是治愈克罗恩病的方法并且术后的复发非常常见,但仍有70-75%的克罗恩病患者因为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了克罗恩病的并发症如肠道狭窄或梗阻等原因需接受手术治疗。由于克罗恩病的好发部位位于末端回肠及盲肠,
为支撑区域尺度重金属镉(Cd)污染农田的分区管理决策,以湖南省某典型粮食大县为案例,通过区域网格采集土壤和水稻样品,分析县域Cd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单因子评价、地累计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法,评估该县Cd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不同评价方法对Cd污染风险区划分差异较大。单因子指数法显示该县仅有5.9%的区域存在污染风险,地累计指数法显示该县29.2%的区域存在污染风险,主要分布于中东部。而健康风险评估
背景和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五年生存率较低。早年发病胃癌(Early-Onset Gastric Cancer,EOGC)是指发病年龄≤45岁的胃癌,其常因延误诊断而导致肿瘤进展。近年研究表明女性青年胃癌呈现增加的趋势。EOGC在性别上、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特点及预后方面均较传统胃癌有显著的不同,提示EOGC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由于EOGC较传统胃癌环境毒素接触少,故遗传因素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造成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肿瘤细胞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但研究显示一些关键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P1,GSTP1)是最受研究人员关注的耐药相关酶之一。GSTP1在很多耐药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且GSTP1的高表达与癌症病人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在肿
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是由食管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的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恶性病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地区而异,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组织学类型,食管癌可以分为鳞癌和腺癌,在我国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占到 90%以上。尽管随着一系列诊治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管鳞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但食管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