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改变常规顺行,逆行,及顺逆结合方式将胆囊剥离胆囊床,根据胆囊床下血管及胆管走行特点及腹腔镜器械操作特点,提出一种既符合胆囊床解剖特点又符合腹腔镜操作特点的胆囊剥离方式,即侧方入路将胆囊剥离胆囊床。阐述侧方入路剥离胆囊较传统剥离方法优势。 研究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病房自2014年1月到2017年2月,29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94例患者按诊断不同分为急性胆囊炎组(包括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组(包括胆囊结石)。并将两组患者按照术中剥离胆囊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采用侧方入路剥离胆囊,对照组均采用传统顺行或逆行剥离胆囊。分别对急性胆囊炎组和慢性胆囊炎组进行组内比较,比较两组内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胆囊床渗血情况、术中胆囊破裂发生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引流量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侧方入路剥离胆囊较传统剥离方法的优势。 结果:1、急性胆囊炎组组内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P=0.414)年龄(P=0.537)构成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手术总时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71.47±22.32)min、(68.78±27.17)min,(P=0.57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胆囊破裂发生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25(20,35)ml和50(30,58.75)ml,P<0.0001;胆囊破裂发生率分别为3.78%、17.86%(P=0.029);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分别为(2.89±1.20)天和(3.5±1.63)天,P=0.028;术后引流量中位数分别为16(6.5,33.5)ml和71.5(31.5,108.25) ml,P<0.0001。观察组胆囊床无渗出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占94.3%、78.6%,P=0.024。2、慢性胆囊炎组组内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P=0.877)年龄(P=0.621)构成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手术总时间无明显差异,中位数分别60(40,60) min和58(47.75,70) min,P=0.21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胆囊破裂发生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20(10,20)ml和30(20,50)ml,P<0.0001;胆囊破裂发生率分别为5.09%、15.09%,(P=0.033);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中位数分别为2(0,3)天和3(0,4)天,P=0.008;术后引流量中位数分别为7(0.50) ml和24.5(0,68.5) ml,P=0.013。观察组胆囊床无渗出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占94.9%、83.10%(P=0.02)。 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中与传统顺行及逆行胆囊剥离方法相比,侧方入路剥离胆囊可有效预防胆囊床出血,减少术中副损伤及术后引流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的胆囊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