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菲律宾以中国基于“九段线”的南海海洋权益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理由,向国际海洋法庭提起仲裁,企图通过法律手段,否定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推动南海问题司法化。国际海洋法庭指派仲裁员并组成临时仲裁庭对该案进行审理,于2016年7月12日对实体问题作出最终裁决。南海仲裁案的最终裁决否定了中国“九段线”的合法性,否定了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历史性权利,是一个国家通过历史巩固的过程取得对某一陆地或者海域的权利。历史性权利在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诸多国际条约中都没有明确的解释,而仲裁庭仅仅通过中国包括2012年夏季休渔令、南海航行立场在内的行为来界定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性质,认为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只是一种对“九段线”内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权利,是一种非主权性质的权利,完全忽视了中国发现命名、开发经营、管辖南海诸岛的历史事实。中国人民自汉代起发现命名南海诸岛,在南海海域长期从事生产活动,在南海的发展历史中留有浓墨重彩,即使在他国侵占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与人民严重抗议,维护主权,“九段线”正是在此基础得以形成。“九段线”的形成远远早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生效,《联合国海洋公约》所主导的现代国际海洋法秩序并不能否定南海“九段线”与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主张。此次仲裁虽然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但在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下,南海仲裁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博弈规则,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面对国际化、司法化趋向的南海争端,未来中国维护南海海洋权益时除了践行落实“双轨思路”外,还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提高国际法的运用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健全国内法律法规、加强海洋实际管理。对于域外大国的干预,更要从整体战略角度进行考虑,将海洋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从中美博弈的战略高度经营南海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