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的恶性肿瘤,较其他的肿瘤发病率高,位居第二。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新发病例530000人,并且有超过265000人死于该疾病。目前,随着诊断方法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如HPV预防性疫苗,细胞学和HPV筛查,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因其价格昂贵,难以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导致宫颈癌成为威胁发展中国家女性健康的最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故多元化防控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研究认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 HR-HPV)是引发CC感染的主要病因。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高危型HPV感染都会进展为癌。可能还存在一些其他相关因素诸如营养不良等膳食因素同样也可增加宫颈癌的患病率。最近的流行病研究显示,水果,蔬菜及其含有的各种维生素对HPV感染具有防治作用。大部分被认为对CIN甚至宫颈癌的发病有拮抗作用。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对DNA的扩增、修复,细胞的增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参与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机制。
已证实,miRNA在宫颈细胞中非正常的表达是CC疾病转归过程中的关键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在癌症相关的基因组中,有50%以上的miRNA处于不稳定区域。那么,叶酸的缺乏是不是也能通过控制miRNA的表达,在CC发病及转归过程中发挥作用呢?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现有文献报道中尚未查找到相关资料。鉴于叶酸、甲基化与miRNA的表达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推测叶酸在miRNA调控中影响某种信号通路导致HPV非正常表达,从而在CC疾病发生发展的转归过程中发挥某些作用。miR-27a-3p是一种由P53,E2F和c-Myc调节的致癌miRNA。叶酸差异宫颈癌组织中存在miR-27a-3p表达谱的差异,miR-27a-3p作为核心调控的差异miRNA,在HSIL和SCC组织中下调显著。
SIPA1L3蛋白属于信号诱导增殖相关的1个基因家族,编码GTP结合蛋白Rap1的特异性GTP酶激活蛋白,Rap1被认为与细胞粘附、细胞极性和细胞骨架组织的调节有关,在上皮细胞形态发生和极性的建立或维持中起作用。Rap1信号通路在HPVE6蛋白介导的细胞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与癌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增殖和凋亡存在密切的关系。其机制在于可能信号通路影响上游信号通路磷酸化的Rap1信号通路通路后,产生应答效应,调节其下游分子靶蛋HPVE6,激动SIPA1L3发挥调控再次作用于HPVE6,进而通过miR-27a-3p启动转录后水平的负反馈调节,由于E6TP蛋白可以被E6蛋白降解,降低了细胞里cGMPase活化蛋白的功能,导致HPVE6水平升高,导致SIPA1L3信号通路的活化过度从而抑制了正常宫颈上皮细胞中的信号通路,以达到增加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
综上所述,为对以上假说进行验证,我们采取下述方案:
1、流行病学研究,讨论叶酸和CC的关联。2、采用对血清叶酸含量不同的宫颈组织进行miRNA芯片检测,从而获取miRNA表达谱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分析筛选出目标miRNA。此处目标miRNA指与血清叶酸缺乏、CC进展密切相关的miRNA,并通过细胞学试验进行验证。3、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相关的miRNA,HPVE6关系密切通道的SIPA1L3蛋白分子并进行细胞学实验、双荧光素酶实验、蛋白组学实验、动物实验进行叶酸干预下SIPA1l3/E6环路失衡的验证。
第一部分:中国人群维生素营养摄入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危险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样本人群膳食维生素的摄入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关系。
第一部分:中国人群维生素营养摄入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危险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样本人群膳食维生素的摄入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关系。
方法:采用液基细胞学方法(TCT),对山西省已婚至65岁4万名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并进行了人口学特征的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膳食摄入情况调查采用半定量食物频数问卷的方法(FFQ)、HPV检测及阴道PH值检测,对宫颈TCT异常者(除外腺细胞异常)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一步行阴道镜及病理学检查。检出CIN1564例,CIN2/321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qumous cell carcinoma,SCC)19例,其中1503例病理结果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这2304例进入正在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妇女的基线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各因素与CIN及宫颈癌的OR值及其95%CI。
结果:该地区宫颈癌的检出率为47.5/10万,在调整非膳食因素的影响后发现,膳食叶酸与CIN2+风险呈逆线性相关([OR]:1.57,95%可信区间[CI]:1.04-2.35);维生素B6与CIN2+风险相关([OR]:1.64,95%可信区间[CI]:1.09–2.48);维生素C与CIN2+风险相关([OR]:1.57,95%可信区间[CI]:1.03–2.37);烟酸与CIN2+风险相关([OR]:1.68,95%可信区间[CI]:1.11-2.55);维生素K与CIN2+风险显著相关,呈现倒U型关系。
结论:在宫颈癌高发地区中,膳食中烟酸及维生素B6摄入不足与CIN2+患病风险的关联性最明显,其次为叶酸、维生素C及维生素K。改善宫颈癌高危人群的维生素摄入水平可能对预防宫颈癌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叶酸差异宫颈癌组织miRNA表达谱的筛选及miR-27a-3p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应用miRNA芯片技术筛选血清叶酸充足/缺乏的宫颈鳞癌组织中miRNA表达谱的差异,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血清叶酸缺乏致宫颈癌发生的核心miRNA,同时针对核心miRNA展开组织验证和功能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叶酸在CC发生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首先利用AffymetrixGeneChipmiRNA4.0Array芯片,初步确定血清叶酸含量充足和缺乏的单纯HPV阳性的宫颈鳞癌各5例组织中的不同miRNA表达特征,并通过芯片差异显著性分析(SAM)和深度分析(In-depth analysis),筛选与叶酸缺乏相关的miRNA,然后对其进行生物功能学分析(Gene ontology, GO),并利用miRNA靶体数据库和GENE数据库,进一步利用差异miRNAs与靶基因及其功能的从属关系构建网络miRNA-Gene-Network、miRNA-GO-Network。同时,对网络中起核心调控作用的miRNA扩大样本量进行qRT-PCR组织验证以及通过不同浓度叶酸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Siha进行干预,经过划痕实验,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进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功能检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PCR测量不同浓度叶酸处理过的宫颈癌细胞中的miR-27a-3p含量。
结果:(1)与血清叶酸含量充足的单纯HPV(+)的CC组织相比,血清叶酸缺乏的单纯HPV(+)的CC组织中15个miRN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其中hsa-miR-769-5p,361-3p,6830-5p,4286,4436b-3,1244,494-3p,765,6774-5p,4496表达上调;hsa-miR-512-3p,20a-5p,27a-3p,224-3p,200c-5p表达下调。miRNA-Gene-Network和miRNA-GO-Network均显示miR-27a-3p在网络中处于最核心的调控位置。(2)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经qRT-PCR验证显示,miR-27a-3p在HSIL和SCC组的表达水平低于NC组,且与血清叶酸水平呈正相关。(3)通过不同浓度叶酸干预宫颈癌细胞株Hela,Siha,发现叶酸浓度与宫颈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功能呈负相关,与细胞中miR-27a-3p含量呈负相关。
结论:叶酸差异宫颈癌组织中存在miRNA表达谱的差异,与血清叶酸缺乏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有15个,miR-27a-3p作为核心调控的差异miRNA,在HSIL和SCC组织中下调显著,并经扩大样本量以及细胞功能学检测验证miR-27a-3p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早期标记物,也是一种潜在的宫颈癌治疗靶点。
第三部分:提出microRNA27a表达异常调控宫颈癌SIPA1L3/HPVE6通路失衡机制成立
目的:探究SIPA1l3和HPVE6蛋白在CC细胞表达的通路关系,明确宫颈癌中microRNA27a如何参与细胞信号通路并对其进行调控,并阐明叶酸干预后SIPA1l3,HPVE6蛋白以及microRNA27a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集预测SIPA1l3和HPVE6的关系,Westernblot检测,免疫荧光对叶酸干预后的宫颈癌细胞SIPA1l3和HPVE6的蛋白表达,使用RNA干扰(siRNA)针对宫颈癌细胞中SIPA1l3,HPVE6干扰转染后经过划痕实验,CCK8,transwell测量细胞的动力学指标,质粒转染上调及下调宫颈癌细胞中的miR-27a-3p,经过划痕实验,CCK8,transwell等实验进行细胞功能,Westernblot检测SIPA1l3和HPVE6的蛋白在miR-27a-3p转染后表达的不同。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验证miR-27a-3p的靶点位置以确定SIPA1l3/HPVE6环路的存在。
结果:TCGA通过数据分析预测SIPA1l3和HPVE6的通路存在于宫颈癌细胞中。叶酸干预宫颈癌细胞后,SIPA1l3和HPVE6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通过siRNA在宫颈癌细胞中干扰SIPA1l3,HPVE6后,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较对照组均减弱。质粒转染对miR-27a-3p进行上调及下调后,发现上调miR-27a-3p与宫颈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功能呈正相关,E6表达量显著升高,SIPA1l3表达下降;下调miR-27a-3p与宫颈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功能呈负相关,E6表达量显著下降,SIPA1l3表达下降?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显示在宫颈癌细胞中miR-27a-3p直接与靶点SIPA1l3紧密结合。
结论:SIPA1l3和HPVE6的环路存在于CC细胞中,在叶酸干预下SIPA1l3/HPVE6通路被抑制,miR-27a-3p的变化也可对CC细胞动力功能及SIPA1l3、HPVE6蛋白表达发生变化,SIPA1l3通过miR-27a-3p紧密结合对HPVE6在宫颈癌中发挥相关作用。我们提供了对CC治疗的新型机制。
第四部分:验证SIPA1L3/HPVE6通路失衡机制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背景:目前认为HPV感染后表达的E6蛋白是CIN的关键因素,E6蛋白可降解E6TP1蛋白,导致活化状态的Rap1升高而促进肿瘤的发生,SIPA1l3高度的同源性对Rap1表现为GAP活性。
方法:利用siRNA对叶酸处理过的宫颈癌细胞株Hela进行SIPA1l3,HPVE6双干扰后利用WesternBlot以评价SIPA1l3的抑制是否增强HPVE6抑制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利用siRNA的SIPA1l3以及转染miR-27a-3p后的宫颈癌细胞株Hela注射入裸鼠皮下进行成瘤实验;四周后处死,并对瘤体大小进行测量,对瘤体进行SIPA1l3,HPVE6的免疫组化及HE染色检测成瘤中SIPA1l3,HPVE6的表达变化及病理变化。
结果:siRNA干扰过HPVE6的Hela细胞株通过WesternBlot进行SIPA1l3检测发现SIPA1l3表达下调,siRNA干扰过SIPA1l3的Hela细胞株通过WesternBlot进行检测发现HPVE6表达升高。裸鼠皮下进行成瘤实验:转染miR-27a-3p上调后的宫颈癌细胞株较对照组成瘤大小显著增大,下调后的宫颈癌细胞株成瘤大小较对照组成瘤显著偏小,免疫组化显示miR-27a-3p上调后HPVE6表达升高,下调后HPVE6表达降低。免疫组化显示siRNA干扰过SIPA1l3的瘤体组织HPVE6表达也升高。结论:验证SIPA1l3可能是HPVE6信号的下游目标和上游调节器,SIPA1l3和HPVE6之间的复杂调节提供的HPVE6的反馈调节,从而确保组织内平衡。可能在宫颈癌中,HPVE6的频繁感染激活打破了这个反馈回路,扰乱了组织的稳态进而促使宫颈上皮的变化。
已证实,miRNA在宫颈细胞中非正常的表达是CC疾病转归过程中的关键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在癌症相关的基因组中,有50%以上的miRNA处于不稳定区域。那么,叶酸的缺乏是不是也能通过控制miRNA的表达,在CC发病及转归过程中发挥作用呢?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现有文献报道中尚未查找到相关资料。鉴于叶酸、甲基化与miRNA的表达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推测叶酸在miRNA调控中影响某种信号通路导致HPV非正常表达,从而在CC疾病发生发展的转归过程中发挥某些作用。miR-27a-3p是一种由P53,E2F和c-Myc调节的致癌miRNA。叶酸差异宫颈癌组织中存在miR-27a-3p表达谱的差异,miR-27a-3p作为核心调控的差异miRNA,在HSIL和SCC组织中下调显著。
SIPA1L3蛋白属于信号诱导增殖相关的1个基因家族,编码GTP结合蛋白Rap1的特异性GTP酶激活蛋白,Rap1被认为与细胞粘附、细胞极性和细胞骨架组织的调节有关,在上皮细胞形态发生和极性的建立或维持中起作用。Rap1信号通路在HPVE6蛋白介导的细胞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与癌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增殖和凋亡存在密切的关系。其机制在于可能信号通路影响上游信号通路磷酸化的Rap1信号通路通路后,产生应答效应,调节其下游分子靶蛋HPVE6,激动SIPA1L3发挥调控再次作用于HPVE6,进而通过miR-27a-3p启动转录后水平的负反馈调节,由于E6TP蛋白可以被E6蛋白降解,降低了细胞里cGMPase活化蛋白的功能,导致HPVE6水平升高,导致SIPA1L3信号通路的活化过度从而抑制了正常宫颈上皮细胞中的信号通路,以达到增加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
综上所述,为对以上假说进行验证,我们采取下述方案:
1、流行病学研究,讨论叶酸和CC的关联。2、采用对血清叶酸含量不同的宫颈组织进行miRNA芯片检测,从而获取miRNA表达谱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分析筛选出目标miRNA。此处目标miRNA指与血清叶酸缺乏、CC进展密切相关的miRNA,并通过细胞学试验进行验证。3、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相关的miRNA,HPVE6关系密切通道的SIPA1L3蛋白分子并进行细胞学实验、双荧光素酶实验、蛋白组学实验、动物实验进行叶酸干预下SIPA1l3/E6环路失衡的验证。
第一部分:中国人群维生素营养摄入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危险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样本人群膳食维生素的摄入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关系。
第一部分:中国人群维生素营养摄入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危险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样本人群膳食维生素的摄入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关系。
方法:采用液基细胞学方法(TCT),对山西省已婚至65岁4万名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并进行了人口学特征的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膳食摄入情况调查采用半定量食物频数问卷的方法(FFQ)、HPV检测及阴道PH值检测,对宫颈TCT异常者(除外腺细胞异常)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一步行阴道镜及病理学检查。检出CIN1564例,CIN2/321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qumous cell carcinoma,SCC)19例,其中1503例病理结果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这2304例进入正在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妇女的基线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各因素与CIN及宫颈癌的OR值及其95%CI。
结果:该地区宫颈癌的检出率为47.5/10万,在调整非膳食因素的影响后发现,膳食叶酸与CIN2+风险呈逆线性相关([OR]:1.57,95%可信区间[CI]:1.04-2.35);维生素B6与CIN2+风险相关([OR]:1.64,95%可信区间[CI]:1.09–2.48);维生素C与CIN2+风险相关([OR]:1.57,95%可信区间[CI]:1.03–2.37);烟酸与CIN2+风险相关([OR]:1.68,95%可信区间[CI]:1.11-2.55);维生素K与CIN2+风险显著相关,呈现倒U型关系。
结论:在宫颈癌高发地区中,膳食中烟酸及维生素B6摄入不足与CIN2+患病风险的关联性最明显,其次为叶酸、维生素C及维生素K。改善宫颈癌高危人群的维生素摄入水平可能对预防宫颈癌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叶酸差异宫颈癌组织miRNA表达谱的筛选及miR-27a-3p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应用miRNA芯片技术筛选血清叶酸充足/缺乏的宫颈鳞癌组织中miRNA表达谱的差异,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血清叶酸缺乏致宫颈癌发生的核心miRNA,同时针对核心miRNA展开组织验证和功能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叶酸在CC发生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首先利用AffymetrixGeneChipmiRNA4.0Array芯片,初步确定血清叶酸含量充足和缺乏的单纯HPV阳性的宫颈鳞癌各5例组织中的不同miRNA表达特征,并通过芯片差异显著性分析(SAM)和深度分析(In-depth analysis),筛选与叶酸缺乏相关的miRNA,然后对其进行生物功能学分析(Gene ontology, GO),并利用miRNA靶体数据库和GENE数据库,进一步利用差异miRNAs与靶基因及其功能的从属关系构建网络miRNA-Gene-Network、miRNA-GO-Network。同时,对网络中起核心调控作用的miRNA扩大样本量进行qRT-PCR组织验证以及通过不同浓度叶酸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Siha进行干预,经过划痕实验,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进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功能检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PCR测量不同浓度叶酸处理过的宫颈癌细胞中的miR-27a-3p含量。
结果:(1)与血清叶酸含量充足的单纯HPV(+)的CC组织相比,血清叶酸缺乏的单纯HPV(+)的CC组织中15个miRN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其中hsa-miR-769-5p,361-3p,6830-5p,4286,4436b-3,1244,494-3p,765,6774-5p,4496表达上调;hsa-miR-512-3p,20a-5p,27a-3p,224-3p,200c-5p表达下调。miRNA-Gene-Network和miRNA-GO-Network均显示miR-27a-3p在网络中处于最核心的调控位置。(2)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经qRT-PCR验证显示,miR-27a-3p在HSIL和SCC组的表达水平低于NC组,且与血清叶酸水平呈正相关。(3)通过不同浓度叶酸干预宫颈癌细胞株Hela,Siha,发现叶酸浓度与宫颈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功能呈负相关,与细胞中miR-27a-3p含量呈负相关。
结论:叶酸差异宫颈癌组织中存在miRNA表达谱的差异,与血清叶酸缺乏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有15个,miR-27a-3p作为核心调控的差异miRNA,在HSIL和SCC组织中下调显著,并经扩大样本量以及细胞功能学检测验证miR-27a-3p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早期标记物,也是一种潜在的宫颈癌治疗靶点。
第三部分:提出microRNA27a表达异常调控宫颈癌SIPA1L3/HPVE6通路失衡机制成立
目的:探究SIPA1l3和HPVE6蛋白在CC细胞表达的通路关系,明确宫颈癌中microRNA27a如何参与细胞信号通路并对其进行调控,并阐明叶酸干预后SIPA1l3,HPVE6蛋白以及microRNA27a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集预测SIPA1l3和HPVE6的关系,Westernblot检测,免疫荧光对叶酸干预后的宫颈癌细胞SIPA1l3和HPVE6的蛋白表达,使用RNA干扰(siRNA)针对宫颈癌细胞中SIPA1l3,HPVE6干扰转染后经过划痕实验,CCK8,transwell测量细胞的动力学指标,质粒转染上调及下调宫颈癌细胞中的miR-27a-3p,经过划痕实验,CCK8,transwell等实验进行细胞功能,Westernblot检测SIPA1l3和HPVE6的蛋白在miR-27a-3p转染后表达的不同。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验证miR-27a-3p的靶点位置以确定SIPA1l3/HPVE6环路的存在。
结果:TCGA通过数据分析预测SIPA1l3和HPVE6的通路存在于宫颈癌细胞中。叶酸干预宫颈癌细胞后,SIPA1l3和HPVE6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通过siRNA在宫颈癌细胞中干扰SIPA1l3,HPVE6后,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较对照组均减弱。质粒转染对miR-27a-3p进行上调及下调后,发现上调miR-27a-3p与宫颈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功能呈正相关,E6表达量显著升高,SIPA1l3表达下降;下调miR-27a-3p与宫颈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功能呈负相关,E6表达量显著下降,SIPA1l3表达下降?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显示在宫颈癌细胞中miR-27a-3p直接与靶点SIPA1l3紧密结合。
结论:SIPA1l3和HPVE6的环路存在于CC细胞中,在叶酸干预下SIPA1l3/HPVE6通路被抑制,miR-27a-3p的变化也可对CC细胞动力功能及SIPA1l3、HPVE6蛋白表达发生变化,SIPA1l3通过miR-27a-3p紧密结合对HPVE6在宫颈癌中发挥相关作用。我们提供了对CC治疗的新型机制。
第四部分:验证SIPA1L3/HPVE6通路失衡机制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背景:目前认为HPV感染后表达的E6蛋白是CIN的关键因素,E6蛋白可降解E6TP1蛋白,导致活化状态的Rap1升高而促进肿瘤的发生,SIPA1l3高度的同源性对Rap1表现为GAP活性。
方法:利用siRNA对叶酸处理过的宫颈癌细胞株Hela进行SIPA1l3,HPVE6双干扰后利用WesternBlot以评价SIPA1l3的抑制是否增强HPVE6抑制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利用siRNA的SIPA1l3以及转染miR-27a-3p后的宫颈癌细胞株Hela注射入裸鼠皮下进行成瘤实验;四周后处死,并对瘤体大小进行测量,对瘤体进行SIPA1l3,HPVE6的免疫组化及HE染色检测成瘤中SIPA1l3,HPVE6的表达变化及病理变化。
结果:siRNA干扰过HPVE6的Hela细胞株通过WesternBlot进行SIPA1l3检测发现SIPA1l3表达下调,siRNA干扰过SIPA1l3的Hela细胞株通过WesternBlot进行检测发现HPVE6表达升高。裸鼠皮下进行成瘤实验:转染miR-27a-3p上调后的宫颈癌细胞株较对照组成瘤大小显著增大,下调后的宫颈癌细胞株成瘤大小较对照组成瘤显著偏小,免疫组化显示miR-27a-3p上调后HPVE6表达升高,下调后HPVE6表达降低。免疫组化显示siRNA干扰过SIPA1l3的瘤体组织HPVE6表达也升高。结论:验证SIPA1l3可能是HPVE6信号的下游目标和上游调节器,SIPA1l3和HPVE6之间的复杂调节提供的HPVE6的反馈调节,从而确保组织内平衡。可能在宫颈癌中,HPVE6的频繁感染激活打破了这个反馈回路,扰乱了组织的稳态进而促使宫颈上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