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NSCLC发生发展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样蛋白 14(ADP ribosylation factor like protein 14,ARL14)在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NSCLC发生发展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样蛋白 14(ADP ribosylation factor like protein 14,ARL14)在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的数据分析ARL14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通过对收集的临床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验证ARL14的表达。本研究分别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ARL14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联。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用于评估ARL14在NSCLC中的预后价值。通过富集分析鉴定ARL14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潜在机制。同时,本研究还分析了 ARL14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表明ARL14在NSCLC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并且通过对收集的临床样本进行IHC得到了一致的结果。通过分析TCGA数据表明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中ARL14的表达与残留肿瘤相关(P=0.017),而在肺鳞癌(lung squamous carcinoma,LUSC)中 ARL14 的表达分别与年龄(P=0.003)和N分期(P=0.009)相关。ARL14高表达与NSCLC的预后不良有关(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ARL14是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功能富集分析揭示了ARL14在NSCLC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结论:ARL14表达增加与NSCLC的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它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NSCLC预后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多孔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力学性质及传热性能,在工程应用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多孔材料的几何结构复杂多变,其等效线弹性性能以及等效超弹性性能的本构理论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未解决,进而影响了在工程中的设计使用。大孔隙率的多孔结构在进行对流换热过程时,由于复杂结构和流体流动的双重困难,其对流换热系数和压降无法准确计算,这是采用该种结构作为换热器件的障碍之一。因此,研究多孔结构的等效线弹性性质、等效超弹性性质以及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以氢气、天然气等燃料气体为燃料,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具有绿色、高效的特点,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相比于氢气,碳基燃料(如甲烷等)在化工产业中产量大,易获取易储存;不同于其他燃料电池,SOFC因具有镍基阳极和高温操作环境,可以在阳极(支撑阳极)电极上对碳基燃料进行直接内部重整(DIR),而不需要体积大、结构复杂的外重整装置。SOFC运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脂蛋白(a)[LP(a)]水平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SYNTAX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CHD的416例住院患者,根据SYNTAX评分,分为低危组(0-22分)364例、中危组(23-32分)39例、高危组(≥33分)13例,另选取同
梯度/高阶梯度模型广泛应用于高精密设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等各个前沿领域中,本研究选取两种典型的二阶梯度模型——挠曲电效应和扩散-反应-变形多物理场耦合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挠曲电效应是所有固体介电材料在应变梯度场的作用下都能表现出的一种力电耦合现象,在微机电系统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另一方面,扩散-反应-变形耦合模型广泛存在于水凝胶、生物组织和电池等复杂材料系
目的:系统评价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真实体验,以全面了解患者身心感受及其自我管理策略。以直肠癌患者自我管理为切入点,构建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管理平台,为更好地管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数据库中
目的通过质性访谈,剖析耳蜗植入儿童家长的康复期望,明确家长期望目标,提供支持性康复策略;同时,探讨不同助听模式的语前聋儿童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与家庭生活质量的差异,以及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和家庭生活质量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一: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甲医院行CI术的15例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经查阅文献和课题组讨论,初拟访谈提纲,并进行预访谈,确定最终访谈提纲。访谈结束后,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学治疗前后活性氧(ROS)、异柠檬酸脱氢酶2(IDH2)、去乙酰化酶3(SIRT3)动态变化情况,探讨不同AML患者ROS、IDH2、SIRT3水平的差异及其在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20例新诊断的且尚未行化学治疗AML(非AP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标本;取40例已行化学治疗的AML(非AP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标本;取20例正常人骨髓及外周血标本作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CTO患者进行认知功能障碍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并诊断为CTO的患者212例,搜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和房颤病史,记录相关辅助检查指标和SYNTAX冠心病综合评分,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研究背景 心房颤动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节律紊乱。经导管消融术是目前心房颤动最常用的电生理治疗方法之一,且已被证实较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更好地维持窦性心律。然而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能通过消融维持窦性心律,不同临床特征的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目前已有多种因素被证明是术后复发的预测因子,但这些变量单独使用的预测效能不高,那么建立一个预测术后复发的临床风险模型仍然是关键且必要的需求。研究目的 (1)
目的比较含苯达莫司汀方案BR(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与不含苯达莫司汀的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伊布替尼单药方案分别在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iNHL)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优化惰性B细胞淋巴瘤及CLL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方法1.本研究收集了从2018年6月至2021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8例惰性B-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