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是汉语发展的特殊时期,有很多语言现象在近代出现或消失。近代汉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现代汉语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将”的发展变化印证了这一现象。古代汉语中的“将”用法十分活跃,既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助词、连词等,又可以作为构词语素组成名词、动词、副词。近代汉语的“将”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来看,“将”的用法从上古到近代由简发展到繁,而从近代到现代又由繁发展到简。清代作为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过渡阶段,此时“将”的用法正处于由繁变简的过渡阶段。《儒林外史》作为清代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清代的语言面貌。《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是“将”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时性缩影。本文从共时角度入手,穷尽性地考察了《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并结合历时语料,对“将”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条件和诱因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儒林外史》中,“将”可以作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助词以及构词语素,没有连词、形容词用法。本文根据“将”在句中能否单用以及其句法功能的不同,分别从三个大的方面对“将”进行了描写,然后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将”的语法化进程。本文不包括绪论与结语,共有四章。首先为绪论,概述本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对象以及选题意义,介绍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章,“将”作语素。“将”作语素时,可以为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副词性语素。这一章分别描写“将”作语素时,所组成的复音词,以及这些复音词的历时变化。第二章,“将”作实词。这一章又从两个方面对“将”进行了描写,“将”作名词与“将”作动词,“将”作名词时所受的句法限制以及“将”作动词时所使用的句法环境。第三章,“将”作虚词。本章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将”作副词、“将”作介词、“将”作助词。本文在对“将”的不同词性进行描写的时候,又根据“将”表达的不同语法意义,对“将”分小类进行讨论。第四章,《儒林外史》中“将”的语法化程度。在本章中,首先介绍前人对“将”语法化的研究成果,然后根据“将”的使用情况分析“将”在《儒林外史》中的语法化程度,并分析诱发“将”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最后通过“将”的语法化验证语法化的原则。结语部分对本研究加以总体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