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全球变暖和城镇化加快,以城市为中心的空气温度显著提高,形成城市热岛。这一现象无疑是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林荫道作为城市居民户外空间的基础构成单位,在城市道路中与城市居民关系密切。而行道树作为林荫道内最重要绿化元素之一,很大程度影响城市热环境。本文采用实测和模拟的方法,研究林荫街道走向、高宽比、树冠间距三要素对林荫道夏季热环境和热舒适的综合作用,并提出提高林荫街道微气候热舒适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全球变暖和城镇化加快,以城市为中心的空气温度显著提高,形成城市热岛。这一现象无疑是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林荫道作为城市居民户外空间的基础构成单位,在城市道路中与城市居民关系密切。而行道树作为林荫道内最重要绿化元素之一,很大程度影响城市热环境。本文采用实测和模拟的方法,研究林荫街道走向、高宽比、树冠间距三要素对林荫道夏季热环境和热舒适的综合作用,并提出提高林荫街道微气候热舒适的策略。研究表明:(1)林荫街道走向、高宽比对街道微气候有显著影响;实测和模拟显示,东西走向林荫道是夏季街道小气候适宜性规划设计的关键。其次,林荫街道浅峡谷(H/W=0.6)中,对树木遮荫的需求更高,而在深峡谷(H/W=1.1)中投射阴影提供了额外的显著遮荫效益,有助于改善夏季白天的热条件。所以林荫街道的浅峡谷(H/W=0.6)也是夏季街道小气候合理设计规划的重点。(2)实测和模拟显示,相邻树冠之间的距离对行人热舒适性有显著影响。同时,树冠间距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树木数量和冠幅尺寸,它们决定了树冠覆盖的范围。而行人热舒适度是由热舒适性评价指标PMV决定的。研究显示,热舒适性评价指标PMV的降低幅度会随着树冠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即冠幅的覆盖度高),这种人-生物气象热压力缓解在浅层街道峡谷(H/W=0.6)内比深层峡谷(H/W=1.1)内更加显著。(3)ENVI-met4.0模拟显示,浅峡谷(H/W=0.6)10棵树和深峡谷(H/W=1.1)8棵树,浅峡谷(H/W=0.6)12棵树和深峡谷(H/W=1.1)10棵树的规则种植效果所得出热舒适性评价指标PMV是同等的;这证实了,基于满足行人同样热舒适性条件下,为节约成本预算,深峡谷可以合理减少树木的数量,以达到类似浅峡谷的热舒适性效果。(4)ENVI-met4.0模拟显示,在控制变量研究时,与树木数量相比,树冠幅的大小对冠间距行人的热舒适性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考虑夏季行人热舒适度时,尤其是未来林荫道浅峡谷(H/W=0.6)的规划时,选择较大冠幅的树木,减少树冠间距,增加树冠覆盖范围(即冠覆盖率高),提高林荫道行人的热舒适度。(5)树冠覆盖面积随着相邻两个树冠之间间距减少而增大,而热舒适性评价指标PMV随着树冠覆盖面积增加而减小;因此,随着林荫道内树冠间距的减少能提高夏季林荫道内行人的热舒适性。
其他文献
传统的保护区与城市分离的“二分式”方法已无法阻止遗产环境文脉的割裂与丧失,无法保护更广阔城乡区域的历史价值。“城市历史景观”的提出开拓了用景观方法保护城市遗产的视野,英国的“历史景观特征评估”方法逐渐进入遗产领域并成为遗产保护和规划研究的重要工具,且在郡区尺度、城区尺度与场地(保护区)尺度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历史景观特征”为核心概念的景观方法开始引领历史保护研究的工具转变,建立“保护区”与广域的“
通过文献调查法和时间序列法,回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尺度与研究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因子的量化方法、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分析得到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局限性和演进趋势,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向从基础的资源评价和环境保护向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是引致大豆疫病的重要病原卵菌。为了探讨其致病抗逆机制,通过对大豆疫霉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基础上,选取一个在逆境条件下表现量上升的基因,进行同源序列比较得到PsSOD1,将PsSOD1基因转化至原生质体内部,得到沉默和过表达的转化子,通过后期实验室进行过氧化氢胁迫试验、渗透胁迫试验、以及细胞壁的完整性胁迫试验等模拟实验,将其接种至各种逆境的环境中,研究其在
准确、快速的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等常见的炎症标志物对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实时监测和预后治疗等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侧流免疫层析(LFA)分析方法,利用Fe3O4@Au磁性颗粒(MNPs)制备多功能化的SERS标签对多种炎症生物标志物进行超敏、定量分析。主要研究
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重大迁飞性害虫,大发生时可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和棉花、豆类、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了实现对粘虫的绿色可持续防治,宜根据粘虫的发生规律与农作物的生长规律,采用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微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的联合使用将有助于实现“两减”目标。昆虫具有高效的的先
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作为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生物害虫防治真菌,因具有安全、环境友好、易在害虫间流行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越来越受关注。然而,与其他虫生真菌杀虫剂一样,具有杀虫速度慢、保质期短以及防治效果不稳定等缺陷。因此,有必要对绿僵菌的生长发育、逆境应答和致病力进行深入研究,为绿僵菌能广泛应用于农林业提供理论依据。RNA的周转和代谢是基因
油菜是江淮地区种养地结合的最佳作物,其机械化直播具有省力省时、节本增效、适宜机械化收获等诸多优点。排种器是油菜直播机的核心部件,其直接影响到油菜播种质量。本文针对油菜气力式排种器作业速度提高易产生漏充影响排种性能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油菜扰动气力式精量排种器,利用质点动力学理论、EDEM数值模拟、Fluent仿真分析、高速摄像技术、正交试验设计、响应面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扰动吸附机理研究。主要研
粘虫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大发生时造成严重损失,在防治方面不容松懈,而随着杀虫剂的使用,其抗药性日益严重,因此粘虫的抗药性治理及绿色防控成为研究热点。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与昆虫的生长发育、内外源物质代谢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450家族的基因参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合成,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本研究基于P450基因在表皮发育中的重要功能,通过转录组测序获
“皖槐1号”良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采自皖北萧县人工林林场,因其速生、丰产在皖北地区得到大面积的种植,因此,以该树种木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获取该良种木材的基础材性数据,以期为高效利用和木材材质改良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了该种木材的解剖性质,并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其微纤丝角,同时还按照行业标准的实验方法测定其物理力学性质(密度、干缩湿涨率、抗弯强
昆虫共生菌是一类与昆虫共同进化的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代谢产物多样性。昆虫肠道菌是昆虫共生菌中的一种,目前已有的报道证实昆虫肠道菌是微生物新种及新型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是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宝库。本文以蜻蜓目中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a)肠道真菌和黄蜻(Pantala flavescens)肠道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可培养方法、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离体和活体抗菌活性测试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