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身份的开放之地:希尼诗歌中身份的空间建构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753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导论部分说明了本研究的前提、价值和目标。该部分首先指出,身份问题做为文化研究的关注热点,也同时成为了空间研究涉足的一个新的领域。由于空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特征,空间对身份的全新建构使得身份跳出了本质主义的牢笼,呈现出可变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本部分同时指出,希尼研究虽对希尼的身份与所处地域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分析,但对于身份的空间批评目前尚未出现。因而,该研究以希尼整体的诗歌创作为例,考察希尼在不同空间中对身份的寻求,并指出希尼不同身份特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空间意识。本文作者认为,爱德华.索亚从后现代主义的“第三空间”视角对身份的解读,和迈克.克朗的空间批评理论能帮助阐释希尼在北爱尔兰和英国两种对立的文化空间中,在北爱暴力冲突高涨的政治空间中以及在诗人走上国际化舞台后对身份的探寻之旅。根据索亚的理论,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特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不断的添加新的内容,呈现新的状态。而克朗指出,在文学作品中,由于不同文化力量和历史事件的相互作用,地理景观,地域和空间同样能够在文本之内建构起多重的文化内涵。两种理论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的探究希尼诗歌文本中身份在乡村空间、历史空间、现实空间、政治空间、语言空间和心理空间中的建构历程。本文的主体划分为三部分:第一章的三小节主要讨论了身份在乡村空间和语言空间中所取得的定位和超越。希尼家乡德里郡的乡村景观和地理分布建构了他身份最初的二异状态,由于求学原因,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空间位移促成了他对身份的再思考:身份是一种继承,同时又是不断的超越。乡村生活中的众多空间意象,如:家园,田地,树林,水泵,井,黑暗的中心等都成为希尼表征身份非固定性的空间形式。在诗歌内在空间的探索中,希尼将英语和爱尔兰语所构成的中心与边缘的二元空间的对立关系打破,构成两种语言共存,甚至多种语言形式存在的全新空间格局。这从另一方面表征了他对身份所持的开放和包容态度。第二章的三小节主要分析了在北爱尔兰政治空间中身份的困境。沼泽地象征了北爱尔兰的历史和现实境遇,也成为了希尼身份困境的空间所在。在希尼被放逐和回归的旅程中,贝尔法斯特被喻为艺术的不毛之地,格兰莫尔是具有繁殖和生长能力的空间,是诗人诗歌生命的理想之地,都柏林是包容历史和现实,多种文化和多种身份共存的社会空间,也成为诗人回归的首选之地。斯特森岛的幻想旅程是诗人的一次身份朝圣,内心忏悔,对话,争议齐集于此,最终朝圣之旅的完成即标志着诗人摆脱约束,重新选择身份的开始。第三章的三小节阐释诗人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创造了身份的和谐空间。地狱和现世之间的游走,使诗人摆脱了死亡的恐惧,并坚定了诗人探寻永恒诗歌生命的道路。暴力场景和宁静的乡村生活画面的并置和反转,表现了诗人意欲在诗歌文本之内构建世界的平衡与和谐的努力。对自然的书写和融于其中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独立于喧嚣世界之外的意图和选择。由此,在各种空间元素的交错与融合中,希尼诗人的身份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总之,身份的体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在希尼的诗歌文本中,通过运用空间分析,能够探索和阐释希尼在不同空间当中,身份的归属和定位。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身份的空间阐释当中,希尼始终在为身份寻求一片开放之地,为身份的转变和多样构成创设空间,使得身份在空间的转换当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其他文献
约瑟夫·康拉德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对旅程叙事情有独钟,在作品中痴迷于描述形形色色的旅程,如海外探险、漂泊之旅、帝国主义探索之旅、朝圣等,甚至可
近年来,随着中加经济合作和双边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加商务谈判对确保双方各自利益的实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笔者所能触及的文献来看,目前很少有对中加两国文化差异对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正如Malinowski所指出,“脱离了语境就无所谓对文章的理解。”迄今语言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在语言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确实,语境是正
词汇学习是二语习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国内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体现在近义词与多义词的理解运用之中,例如区分近义词在搭配,其类联接形式和语义选择趋
中国政治外宣文献的英译工作是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对译者的政治敏感度和英文功底有较高的要求。历史上的语言大师和译学前辈为政治外宣文献的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