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抗争领域,一个令人困扰的现象是,合理的抗争诉求往往伴随着极端或暴力的抗争方式,这一现象在底层社会的抗争行动中更为明显。学界关于社会抗争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其中普遍而极具特殊性质的集体暴力则少有专门研究;集体暴力以其丰富表现形式(战争、革命、种族屠杀等)在多领域获得广泛关注,但在社会抗争场域中进行的研究也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底层社会抗争中的集体暴力现象,并在既有研究基础上,阐释其发生逻辑的两个维度——暴力生态与互动情境。关于集体暴力,研究者们从多重视角出发,对不同要素在其生成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并提出性质各异的理论模型,典型如行为范式、结构范式、观念范式及关系范式等。这些理论模型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底层社会抗争中集体暴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诠释视角。然而,由于它们对某些侧面和要素的过度关注,我们借用其中任何一种都难以对集体暴力的生成逻辑提供全面的解释框架。而且,这些范式倾向于从行动主体,亦即抗议者集体自身维度进行分析,强调抗争行动者的社会地位、情感演绎、行为方式与组织动员等在其暴力行为生成中的角色,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在抗议场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与集体暴力发生密切关联的其他社会角色,如政府、警察、媒体等。本文首先对底层社会抗争中的集体暴力现象进行辨析和界定。在对既有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指出底层社会抗争中集体暴力的生成至少经由两个过程:宏观生态中的共意动员过程与微观场域中的行为动员过程,前者涉及社会结构、政治机遇、控制机制等要素;而后者则涉及抗争行动者的情感逻辑、行为方式及其互动关系。这种两个层面的双重动员过程是我们对其进行解释的核心。底层社会抗争中集体暴力的多发现象应当在社会暴力生态中寻根,因此,我们将着重探索这种暴力生态是如何在社会之中营造出一种需要用暴力解决问题以及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的信念的。这种信念的形成过程即暴力共意的动员过程。抗议者群体受社会结构条件影响,怨恨不断累积,形成以暴力倾向生成为核心的共意动员,并借以完成身份边界的激活和加强。暴力生态作为底层群体的一种观念本身不会直接转化为集体暴力,而是通过具体抗争场域中的行为动员而激发。我们将首先对抗争群体自身的主观特性(组织、理性与情感)进行分析,并在它与其他行为者(政府、媒体等)共同组成的互动情境中探讨暴力行为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