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善”的三条路径——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善”的概念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哲学在自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世纪宗教哲学到近现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流变中,对真与善的追求构成了传统西方哲学得以发展和丰富的两大动力.其中,对善的追问和追求,更是古代贤哲在为解决人类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理性与信仰等关系问题时的终极思考和人道关怀.该文正是基于传统西方哲学史上的对善的问题的追问,就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哲学伦理思想进行了初步探析.该文主要抓住了作为理性主义代表的康德、黑格尔和作为经验主义代表的费尔巴哈的伦理思想,具体阐释了两种理论倾向的善恶观.就康德而言,康德的整个道德思想都是建立在作为先天的绝对善的"善良意志"及其行为依据的"道德法则"的基础上的.其中,善良意志是绝对的自在的善,它通过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实现"人为自己立法",并趋向作为最高道德理想的"至善".黑格尔针对康德伦理学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通过自由意志在市民、家庭、国家等人格中的自否定的历程,将康德哲学中的抽象的"善良意志"改造为具体的"伦理的善",并提出了"善就是合法的福利"这一比较"务实"的思想.但是,黑格尔的伦理思想最终是基于其理性主义的体系形式的.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就是其"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的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其伦理思想相应地存在着重整体主体、轻个体主体,重理性主体、轻非理性主体的严重缺陷.对此,费尔巴哈对其发起了强烈的批判,声称人首先是感性的存在者,人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欲望,有情感,是一个在思想、在希望和在爱的实体,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善即幸福"的利己主义伦理思想.正如德国古典哲学的演变是合乎逻辑的进程一样,基于此的伦理思想也是合乎逻辑的进程的.该文在阐述上述两种理论倾向的同时,还揭示了两种理论倾向善恶观的不同及其存留的问题.
其他文献
该文多角度地对二者实效观作了客观而公众的评价.首先,分析了二者在本体论方面异同.本体论作为普照光,决定和影响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但是,哲学并不在于分清唯物论和唯心论就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同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农民工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文化,塑造着我们的时代,也塑造着我们的未来.虚拟生存作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对人类是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人的虚
戴震是18世纪中国著名学者和唯物论哲学家。本文以戴震主要哲学思想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它产生的原因、背景、内容,探讨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戴震的哲学思想是以“气化即道
该论文以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为背景,介绍和阐释当代思想家雷蒙·潘尼卡(RaimonPanikkar)的相关思想.论文(第一章)首先回顾了潘尼卡八十多年的人生旅程,总结了他作为修士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