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力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二次能源,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国31个省域的电力消费因为省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存在巨大差异。明确各省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电力消费的影响因素,对于实现省域内部能源结构优化,保障区域能源与用电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各省域经济发展与电力消费的相关关系。然后基于LMDI模型对除西藏和宁夏之外的29省域及其三大产业的终端电力消费变化量进行分解,并结合我国及各省域电力、能源和经济政策,分析各省域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五个因素对省域电力消费的影响。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各省域经济发展是促进电力消费增长的首要因素。大部分省域发展状况在近几年得到改善;内蒙古、新疆等个别地区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仍然保持扩张负脱钩的状态,经济发展以大量的电力消费为代价。第二,能源结构调整导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电力消费增长。能源结构效应在除福建、山东、贵州陕西和辽宁之外的24省促进电力消费的增长,尤其是北京的能源结构效应占总效应的96.88%,说明我国各省域能源结构逐渐向电力倾斜。第三,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省域电力消费增长的首要因素,各省域第二产业能源强度的降低是抑制省域电力消费增长的主力。总体上,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电力消费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北京、黑龙江、重庆和上海能源效率最高。第四,除北京、上海外,各省域产业结构调整均促进电力消费增长。各省域第二产业依然是电力消费的主体,发展第三产业利于减少电力消费。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和结论,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继续推动省域和产业的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第二,加大力度促进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第三,加强电网建设,做好电力生产和终端消费之间的渠道维护,保障区域用电安全;第四,优化发电结构,提高火力发电技术,发展光电、水电、核电等清洁发电方式;第五,煤电联动,市场定价,通过适当的电价管理引导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