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三农问题与乡村社会变迁(1949-1956)——以黔东南地区为个案的考察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l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关注民生,采取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先后在制度层面变革生产关系,开展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同时也推行了一系列具体的农政措施,从而推进了“三农”问题的初步解决。本文以黔东南地区为个案,具体地考察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及得失,并论及“三农”问题初步解决后黔东南农村发生的社会变迁,重点探讨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形成、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及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等。“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了黔东南地区乡村的社会变迁;反过来,乡村的社会变迁又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建国初期,黔东南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及乡村社会变迁是在革命的语境下进行的,党和人民政府通过群众运动进行建设和革命。实践证明,靠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变革,从长远看来,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建国之初黔东南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乡村社会变迁为今天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树立了榜样,也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在广泛吸收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唐宋铸币制度、铸币流通、货币流通水平三个层面,分四章对唐宋铸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第一章“铸币管理制度”。通过考察
本文探讨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领导层对欧洲整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认知状况,集中考察中共四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胡锦涛)对欧洲的认知状况,包括其欧洲观的具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目标。清末以降,民族复兴思潮伴随民族观念而生,民族衰亡的忧惧而起,更以民族主义思想传入而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激发了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