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的治疗模式及其预后模型的构建 ——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是第二大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随着ICC发病率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ICC患者的管理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医疗问题,然而老年肝内胆管癌(ICC)患者在临床试验中经常缺乏代表性,导致了对该人群的治疗仍不明确。这项研究旨在探讨老年ICC患者的治疗模式及其生存结局,并构建可靠的预后模型以对其预后进行更好地个体化预测,为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美国国家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6年间明确诊断为ICC的1651名老年患者(≥6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这些病例分为两个年龄组(65-74岁和≥75岁)。分析不同年龄组的治疗模式并比较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后患者生存结局的差异。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独立预后因子,构建列线图来预测老年肝内胆管癌的生存预后,并与传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TNM分期系统进行比较。最后在建模队列中,根据预后模型预测评分,利用X-tile进行风险分层,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以评估各风险层间的生存差异。结果:1.在整个研究人群中,单独接受化疗的患者占29.3%,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占26.7%,单独接受手术的患者占19.1%,接受放疗的患者占17.5%,同时接受手术联合化疗的患者占7.4%。在65-74岁的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中,单独化疗仍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32.8%),而≥75岁的患者更倾向于不接受治疗(36.4%)。2.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75岁的患者接受治疗的可能性低于较年轻患者(65-74岁)。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65-74岁患者相比,≥75岁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在66-74岁的患者中,单独接受手术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30个月,接受手术联合化疗的中位OS为26个月,接受放疗的中位OS为17个月,单独接受化疗的中位OS为10个月,未接受治疗的中位OS为3个月,而≥75岁的患者各个治疗方式的中位OS分别为21、25、14、9和4个月。4.在多因素Cox分析中,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M分期和治疗方式均被证明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基于上述八个预后因素构建了预测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3年或5年生存概率的预测模型。5.在模型内部验证中,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25(95%CI:0.705–0.745)和0.724(95%CI:0.695–0.753),表明了预测模型良好的区分度。6.校准曲线反映了模型预测的生存结果与实际生存结果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实了预测模型较好的拟合度。7.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和决策曲线分析(DCA)显示了预测模型较传统的TNM分期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和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8.根据预测总评分(175分和253分),将患者划分为低、中、高危三组,这三组患者在KM曲线上有显著的预后差异,意味着以此模型建立的风险分层系统具有很好的预测准确性。结论:1.尽管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能从积极的治疗中获益,但老年患者偏向选择相对保守的治疗,这种现象在≥75岁的患者中更加明显。2.本研究基于SEER数据库建立的预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能对老年肝内胆管癌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进行更加精准地预测,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个体化预后评估及治疗指导。
其他文献
背景此前多篇文献报道SEPT9被用于筛查结直肠癌(CRC),但其在预测结直肠癌预后中的重要潜力却经常被忽略。我们拟从遗传变异的角度研究SEPT9基因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344名结直肠癌患者被纳入研究去验证SEPT9基因中的303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总生存期(OS)的关联。运用连锁不平衡(LD)分析,以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SNPs,并通过功能预测确定了这些SNPs对于相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利用长波长碳点(carbon dots,CDs)标记细胞,探讨碳点的示踪能力及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分离培养3周龄雄性SD大鼠(由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BMSCs,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
目的:免疫炎症反应是介导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epsis 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SA-AKI)的重要发病机制,我们既往的研究发现Rictor/m TORC2在顺铂诱导的AKI动物模型中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炎症损伤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Rictor/m TORC2在SA-AKI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对CD1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构建SA-AKI动物模型,
目的:回顾总结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等,为临床诊断及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至2020年间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110例,根据其是否为瘢痕子宫及胎盘位置与瘢痕的关系分为三组,A组凶险性前置胎盘组24例,B组瘢痕子宫组28例,C组无瘢痕前置胎盘组58例。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病趋势及危险因素,对比并分析辅助检查方法、妊娠结局、关闭瘢痕
目的:探讨细胞学检查结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在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提高甲状腺结节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间在我院行超声引导的细针抽吸活检(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S-FNAB)及BRAFV600E基因检测的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并随访其细胞学病理
目的:探究乏氧炎症微环境下自噬对hPDLCs(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1)原代培养hPDLCs,将hPDLCs分别在常氧、乏氧、炎症、乏氧炎症微环境下培养24h,利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递质含量减低。目前,针对PD的治疗多为对症治疗,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治疗效果有限。外源性移植DA能神经元可能为PD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
背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对髋关节翻修手术的要求增多,需要选择合适的髋关节翻修假体来达到患者患肢良好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SLR-PLUS生物型加长矩形柄在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06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骨科因股骨侧假体无菌性松动行髋关节翻修的病患共16例,且所有病例均为生物型假体无菌性松动导致假体下沉这一类型,合并一定程度的股骨侧骨缺损,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组织在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状态下很少出现结节,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基因是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机理中的重要候选基因。本文探讨TSHR基因727密码子多态性(p.Asp727Glu,p.D727E)在低TSH状态下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情况。
背景:全球65岁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病率为1%,PD是世界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PD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在中脑黑质致密部异常沉积形成包涵体,导致该部位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多巴胺分泌减少出现震颤、僵硬、动作变慢等临床症状。PD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它是老化、环境及遗传多因素协同作用所致。大部分PD是散发病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