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调查了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班级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共情的训练方案,评估训练的实际效果。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研究一对初中生、高中生、中职生共1460名学生进行施测,调查分析了青少年共情能力现状;研究二从家庭、学校两方面探讨其对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影响;研究三设计一套共情训练方案,选取高一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考察训练的效果如何。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我国青少年在IRI-C上的共情能力得分呈正态分布,青少年的认知共情得分高于情绪共情得分,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2)女生在IRI-C上的共情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城镇学生在IRI-C上的认知共情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在IRI-C上情绪共情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在IRI-C上的共情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初中生、高中生在IRI-C上的共情得分显著高于中职生。(3)青少年在IRI-C上的共情得分与FAD上的家庭功能得分、《我的班级》问卷的班级环境得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家庭功能、班级环境共同影响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发展。问题解决、同学关系、竞争可预测观点采择的发展;问题解决、秩序纪律、同学关系可预测想象的发展;行为控制和角色可预测个人忧伤的发展;同学关系可预测共情关注的发展。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具有不同的发展机制。对于情绪共情,影响较大的变量依次是角色、行为控制、同学关系。对于认知共情时,影响较大的变量有问题解决、行为控制、同学关系、秩序纪律。(4)青少年共情能力可以通过短期的训练课程加以提升。然而具体到共情的某个维度,如观点采择,较难在短期的训练中获得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