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SL),是从我国传统中药材甘草中通过分离、纯化、检测得到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已证明具有诸如抗炎、解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但同时也发现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在体内生物利用度差,这个特点限制了异甘草素进一步在临床发挥作用。因此,本课题利用薄膜分散法将异甘草素负载到不同的两亲性聚合物材料(F127和P123)上形成了澄清的胶束溶液,并探讨了其体外释放能力和生物利用度等,随后利用DPPH自由基考察异甘草素及其制剂的抗氧化活性,最后借助病理小鼠模型对原料药及其制剂的保肝作用进行考察,以期为异甘草素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增加理论依据。第一章综述本章首先对异甘草素的研究概况及其相关制剂进行了介绍,内容包括异甘草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与制剂研究;随后阐述了纳米给药载体之一的胶束的形成机制、作用方式以及分类特点,并着重对聚合物胶束的应用及其前景进行了分析。本部分对异甘草素及胶束的综述为开展后续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第二章处方前研究本章通过确定异甘草素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建立了异甘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根据此方法建立的药物浓度与峰面积标准曲线(n=3,R2=0.9999)在0.1-2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7 ng,定量限为2 ng。异甘草素在不同pH溶液中的溶解度实验发现,药物在pH 1.2盐酸溶液、中性去离子水、pH 7.4缓冲盐溶液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52±0.11μg/mL、3.74±0.33μg/mL、4.95±0.76μg/mL。从以上数据可以确定异甘草素为难溶性化合物,这为运用药剂学方法对其溶解度进行改善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异甘草素-F127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本章运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异甘草素-F127胶束,测得粒径为24.97±0.70 nm,多分散指数为0.199±0.009,zeta电位为-38.52±0.27 mV,在透射电镜下呈类球形。另外,此制剂的包封率为91.65%,载药量为5.73%。透析法考察的异甘草素-F127胶束体外释放行为实验表明,其在pH 1.2、pH 7.0与pH 7.4的介质中的累积释放量在50%左右,相比原料药仅有少量提升,说明释放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改善。但初步稳定性实验表明异甘草素-F127胶束在极高转速下沉降较少,且30日内的储存稳定性较好。另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表明,异甘草素-F127胶束可达到与异甘草素原料药相当的清除效果。本章证明了三嵌段聚合物材料F127可成功包载异甘草素形成胶束,且粒径小,分布均匀,稳定性佳,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与原料药相当,但它在水性介质中的释放性能不理想,需要对其进行改善。第四章异甘草素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本章筛选并制备了异甘草素混合胶束,确定制剂中聚合物辅料与药物的比例为15:1,F127占辅料的比例为35%。制得的异甘草素混合胶束粒径为20.12±0.72nm,多分散指数为0.183±0.046,电位为-38.31±0.33 mV,包封率为93.76%,载药量为5.86%。体外释放试验显示,在pH 1.2盐酸、水、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12 h内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7.66±1.51%、82.06±2.01%、85.48±3.42%。离心加速试验和储存试验表明,异甘草素混合胶束的稳定性较佳。体外抗氧化数据表明,在相同浓度下,异甘草素混合胶束可达到与原料药相当的清除效果。第五章异甘草素胶束的体内药动学及药效学考察本章确定了以乙酰苯胺为内标物质的异甘草素体内分析方法,建立了以原料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和浓度的标准方程,为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奠定了基础。通过灌胃给予大鼠原料药和载药胶束制剂,研究了异甘草素及其胶束制剂的体内药动学参数。由结果可知,异甘草素-F127胶束和异甘草素混合胶束的峰浓度相较原料药分别提高了3.9倍和6.2倍;半衰期由1.85 h延长至3.99 h和4.71 h;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0.45±3.69 h?μg?mL-1和28.13±5.7 h?μg?mL-1,是原料药的162.17%和223.08%,说明两者均成功提高了异甘草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且F127/P123混合胶束制剂效果优于F127单胶束制剂。通过测定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内转氨酶和肝脏中丙二醛的含量,研究了药物的保肝作用。结果说明,异甘草素及其胶束制剂均可成功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也可减少肝脏中丙二醛的含量,说明异甘草素具有保肝活性。另外,异甘草素混合胶束在降低转氨酶和丙二醛的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异甘草素-F127胶束,说明了混合胶束制剂不仅具有良好的体外特性,也可在生物体内有效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