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80%脑卒中患者是由脑血栓导致。目前,脑血栓的治疗手段十分局限,持续静脉滴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唯一被FDA批准的治疗方法,即便如此,rtPA的使用也仅限于症状出现的3个小时之内,同时还存在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尤其是对超过这个治疗时间窗的患者,脑出血风险将会显著增加,因而严重限制了rtPA的应用。在临床上,能受益于rtPA治疗的脑血栓患者不足5%。此外,rtPA溶栓疗法仅对部分患者有效,血管再通后,仍有较高的脑血栓再阻塞率。因此,脑血栓治疗迫切需要提高rtPA溶栓效果以及安全性。提高rtPA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延长其半衰期以及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是提高rtPA溶栓效果以及安全性的主要手段。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剂有一般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纳米粒子内部可以装载治疗药物、诊断性药物,并且表面可连接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其次,纳米粒子具有丰富的表面积,可用于连接数量可观的生物活性分子。另外,纳米粒子具有多价性,可连接多个生物活性分子,从而提高对病灶的靶向性。纳米粒子还可经聚乙二醇(PEG)修饰,从而显著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因此,借助纳米材料提高rtPA对脑血栓的靶向性可以减少rtPA对纤维蛋白原的酶解,防止出血的发生;同时延长其半衰期可以减少给药剂量,可以简化给药方式,从而提高rtPA溶栓效果以及安全性。本研究旨在构建rtPA修饰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靶向溶栓载药系统,并评价其血栓靶向性、溶栓效果以及安全性,为实现血栓联合治疗提供新策略。本文第一部分为rtPA修饰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的构建与表征。通过单次乳化法制备聚乙二醇-聚丙交酯纳米粒(NP)、EDC/NHS法与rtPA形成共价连接,制得rtPA-NP。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检测纳米粒子粒径、粒径分布宽度以及表面膜电位;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形态;免疫胶体金染色电镜观察rtPA于纳米粒子表面的分布情况,通过BCA法检测rtlA蛋白连接效率;生色底物法检测rtPA-NP的rtPA活性以及4度保存一周活性变化。结果表明:rtPA-NP粒径为129nm,连接效率为54.6±2.8%,每毫克纳米粒连接有49.2ug rtPA,电镜显示粒子光滑圆整,表面有rtPA的存在;rtPA-NP活性为游离rtPA的73%,且4℃保存一周活性改变。本文第二部分为rtPA-NP的药代动力学评价。SD大鼠尾静脉注射香豆素-6标记的rtPA-NP (20mg/kg)或游离rtPA (1mg/kg),不同时间点采血,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血药浓度并绘制rtPA-NP药时曲线,进而计算rtPA-NP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发现:RtPA-NP半衰期为92min,为游离rtPA的18倍,适合作为靶向溶栓制剂。本文第三部分为rtPA-NP对血栓的靶向性以及溶栓特性研究。高效液相法分别检测体外制备的纤维蛋白血凝块与香豆素-6标记的NP和rtPA-NP的结合情况;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脑血栓模型中纳米药物与纤维蛋白血凝块定位情况。通过rtPA-NP与血凝块孵育后称重法,评价其体外溶栓能力,mNSS评分评价大鼠神经损伤程度,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收集腹主动脉血,采用Sysmex CA-7000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Fbg、D-二聚体等出凝血指标。结果表明:RtPA-NP组和纤维蛋白血凝块结合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NP组,且脑血栓模型中rtPA-NP同样可以靶向纤维蛋白血栓;生理盐水组、游离rtPA组、rtPA-NP组的脑梗死体积分别为381mm3383mm3、127mm3,rtPA-NP组脑梗面积仅为生理盐水组33.3%(n=6,P<0.001);rtPA-NP组神经损伤评分也相应好转(n=10,P<0.05);RtPA-NP对APTT、PT、Fbg无影响,而血中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本研究构建的rtPA-NP载药系统,不仅保留了rtPA的活性和良好的血栓靶向性,而且显著延长了其半衰期,简化了给药方式。RtPA-NP血栓靶向给药系统构建成功,为血栓治疗提供了新途径,为以后结合抗凝药和血管保护药物,实现血栓的联合治疗,开发安全、高效的溶栓药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