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自我管理其实都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从儒家中的“修身”、“慎独”以及道家的“无为而治”、“清虚自守”等思想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一直都非常重视个体自我管理。诸多事实也表明,比尔·盖茨、李嘉诚、杰克·韦尔奇等优秀典范,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出色的才华以及难得的机遇外,还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个体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管理是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个体只有首先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他人、团队、组织和社会,组织各个层面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水平决定了现代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可以预见,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自我管理必将成为一种主流的管理模式。自我管理包括组织的自我管理和个体的自我管理这两个层面,个体的自我管理是组织自我管理的基础。相对于国外已有的研究,我国个体层面的自我管理研究更为薄弱。在多种组织类型中,寺庙成员的自我管理程度是最高的。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佛教组织中僧人与居士的自我管理发生机制,以期由此总结的原则和规律对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自我管理提供重要的借鉴。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我国佛教组织的著名代表西安法门寺作为典型案例,聚焦于个体自我管理,在文献探讨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法门寺内部进行观察和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依托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三个步骤对原始资料进行了概念化和范畴化,分别分析了案例中居士和僧众两类个体的自我管理发生机制。研究发现:(1)个体自我管理发生动机主要包括内在动机(兴趣)和外在动机(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其中个体将外在动机逐步内化为内在动机的过程中,僧众比居士自我决定程度更高,而这两类个体的自我决定程度相对于一般企业员工要高。(2)个体自我管理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影响、人际影响、组织影响、工作影响、信仰影响及其他影响等因素,其中僧众与居士的影响因素存在部分差异,居士自我管理过程没有僧众影响因素中的工作影响和其他影响因素,相较于已有研究本文新发现了信仰影响因素以及针对于僧众的其他影响因素。(3)个体自我管理发展过程僧众比较统一,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约束(控制)、自我调整(完善)和自我学习,过程发展形式为循序渐进。而居士自我管理发展过程由于属性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并不统一,包括佛教内化过程、佛教影响行动过程、行为改变过程、自我认知到自我改变过程等,呈现多样性,其过程发展形式则是波浪式前进。与已有研究相比较发现基本契合,不契合处在于僧众其自我调整过程与企业员工自我激励过程相异,居士依据个人信仰程度以及修行程度与企业员工自我管理过程有相同也有不同。(4)个体自我管理构成维度僧众与居士基本相同,都是由时间管理,自我认知(自我观察),自主学习,情绪管理,信仰管理,人际维系,责任意识,自我改进等维度构成,但各维度具体的内容由于两类个体的信仰程度以及戒律要求不一样还是存在差异。新发现了涵盖价值观管理、目标设定与实践的信仰管理维度。(5)寺庙组织中的僧众和信众由于信仰的原因,能很好地将组织价值观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自觉且高标准地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有很高程度的自我管理水平。个体自我管理发生机制是在动机的引发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逐渐地发展自我管理过程,最后形成个体自我管理的构成维度。本文总结归纳出了寺庙这种特定组织中个体自我管理发生机制的模型。这一自我管理发生机制的揭示,深化了自我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企业的自我管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