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海路449弄原是民国时期日商裕丰纱厂(现国棉十七厂)于杨浦区建造的包身工宿舍1,最早一批于1923年建成,至今已近百年。建国后作为公共房屋租借给国营十七厂棉纺织工人,目前居住在里面的大部分住户仍是工人后代。它经历了上海的租界时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及后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作为历时悠久的正规建设的工房,其建筑一直有持续的改造更新,早年间多是政府的统一行为,近年来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非正规加建。 本论文对定海路449弄工人社区近百年来的居住空间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了历次房屋的改动情况,并对每次房屋更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进行了全面整理。论文结合实地调研,着重分析了449弄近三十年来的非正规加建,其中包括加建的背景、起因,加建的分布与特点、功能与形式等情况,从建筑类型学角度总结出不同的加建模式,并借助空间生产、居住形态学、日常生活等理论,从居民的物质与社区生活、人口构成变化、工人阶级近百年来社会角色变化等方面,对不同加建模式背后的社会学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通过对一个实际案例的深入解析,本论文提出了由建筑类型学入手,对当下中国旧城中的非正规加建,进行结合了建筑学、社会学、城市人类学等多学科观点进行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非正规加建在当下中国城市更新中的价值、局限、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