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盐真菌Aspergillus montevidensis ZYD4耐盐机理初步研究

来源 :陕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盐菌因其在高盐环境适应性进化中形成了特殊的遗传机制、生理结构和代谢类型,同时含有特殊的耐盐基因以及可以产生特殊的代谢产物,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关于嗜盐菌的耐盐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嗜盐细菌及嗜盐古菌等方面,对于嗜盐真菌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分离自陕北花马盐湖水泽沉积物的一株嗜盐真菌Aspergillus montevidensis ZYD4为研究对象,对其耐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嗜盐真菌ZYD4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探究发现:嗜盐真菌ZYD4最适生长盐浓度为1.5 mol/L,以蔗糖为碳源、以蛋白胨为氮源时表现出最好的耐盐性,最佳碳氮比为10:1。在不同碳氮源的影响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嗜盐真菌ZYD4菌落整体由黄色逐渐转变为青灰色至黑色。同时嗜盐真菌ZYD4在无盐条件下,以发育闭囊壳结构进行有性生殖为主,而在高盐环境中会以主要发育分生孢子梗结构进行无性繁殖为主。结果表明,嗜盐真菌ZYD4通过色素沉着和改变繁殖方式来缓解盐胁迫带来的压力。2.通过对嗜盐真菌ZYD4转录组进行分析最终获得19,729个Unigenes。分别在5个数据库中比对注释:18,486(NR:93.7%)、14,882(KEGG:75.43%)、15,008(SwissProt:76.07%)、14,991(UniProt:75.94%)、12,880(KOG:65.28%)。在KOG数据库的功能注释共归类为25个KOG组。共有230个Unigenes极显著表达(包括125个上调,105个下调)。DEGs在KEGG中显著富集于25个途径,主要包括转运蛋白、DNA修复和重组蛋白、能源以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大部分显著的DEGs都与嗜盐真菌ZYD4在高盐度下的形态、生理功能和遗传效应有关。根据这些差异表达基因(P<0.0001)的功能,大致分为控制离子转运、氨基酸运输和代谢、可溶性糖积累、脂类代谢、能量代谢和应激反应等。结果表明,嗜盐真菌ZYD4在高渗透环境中采用离子稳态策略得以生存,同时通过积累丙氨酸、鸟氨酸及脯氨酸等氨基酸和大量的可溶性糖,来缓解高渗透压环境。3.通过对嗜盐真菌ZYD4胞内海藻糖和氨基酸的检测发现:海藻糖含量有明显的盐调控趋势,而在不同盐浓度下菌株ZYD4胞内17种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尽相同。其中胱氨酸只在3 mol/L盐浓度下检测到极少的含量。赖氨酸、天冬氨酸和酪氨酸整体含量较低,且无明显变化趋势。苏氨酸与甘氨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在3 mol/L盐浓度下,氨基酸含量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组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呈正调控趋势。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丝氨酸含量具有随盐浓度增加的正调控趋势。而精氨酸、缬氨酸含量则随盐浓度增加呈现反向调控趋势。结果表明,嗜盐真菌ZYD4在高盐环境下会合成海藻糖,并通过氨基酸的含量变化,尤其是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的特异性积累来调节高盐渗透环境。4.通过添加外源化合物发现:新橙皮苷、双缩脲、天冬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鸟氨酸等代谢物的添加显著促进了嗜盐真菌ZYD4在高盐环境下的生长和形态适应(P<0.05)。通过形态的显著变化表现出对盐的耐受性,结果表明了嗜盐真菌ZYD4主要利用鸟氨酸、新橙皮苷、脯氨酸等代谢物代替甘油作为高盐环境下的渗透调节溶质。综上所述,形态变化、离子平衡、以及相容溶质积累中的碳氮代谢,对嗜盐真菌建立应对高盐环境机制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能的消耗也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每年照明用电的总消耗约占全部电能消耗的12%-15%,其中传统照明光源的低效率则是电能消耗量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为第四代先进光源,因其体积小,亮度高,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节能环保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正逐步取代白炽灯和荧光灯等传统光源,成为白光照明领域的主角。氮化
空化现象自1893年首次被人们发现,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空泡溃灭时产生的高强度微射流会严重损伤金属表面,对水力机械的强度和使用寿命都是很大的冲击。百年来人们经历了数次大型水利枢纽因空化而造成的损坏事故,损失难以计量,因此对于空化产生机理和改善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轴流泵具有低扬程、大流量的特点,工作环境复杂,易发生空化,而针对轴流泵空化控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轴流泵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
目的:从细胞凋亡与自噬的角度,通过细胞学实验验证当归挥发油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本实验以高分化的PC12细胞为实验对象,采用“缺糖-复糖”结合“缺氧-复氧”的方法,在体外模拟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MTT法检测当归挥发油对损伤后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测定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评价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当归挥发油对损伤后P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自2001年荷兰科学家首次从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气道分泌物中分离发现至今已有19年,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是婴幼儿和免疫功能障碍的儿童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尽管hMPV已经被发现多年,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方面,我们对于其感染机制了解还甚少,也没有合适的疫苗和药物可以预防或者控制hMPV感染后在体内的复制。课题组在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M7(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7)在人口腔颊黏膜成纤维细胞中是否表达,以及抑制TRPM7离子通道后对人口腔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所采用的组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人口腔颊黏膜成纤维细胞。1.分离纯化后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是否为成纤维细胞;2.
烯丙基化反应是一类重要的碳-碳键的构建方法,在有机和药物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发展高效和高选择性的烯丙基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烯丙基化反应大多采用烯丙基卤代物、烯丙基醇、烯丙基醇酯等带有离去基团的烯丙基试剂而实现,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当量副产物,原子经济性较差。近年来,不同类型的不饱和烃如联烯、1,3-二烯、炔等作为原子经济性的烯丙基化前体,被应用到不同类型的烯丙基化反应中,该类反应不
伊尔库茨克州是俄罗斯联邦的一级行政区,隶属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亚欧大陆中心地带,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东北地区指我国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构成的区域,简称东北。伊尔库茨克州与东北地区土壤相近,气候相似,风景相宜,两国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两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使两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在交融中有些差异,在差异中
随着大规模知识图谱的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自动问答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该任务旨在用知识图谱中的三元组回答用户问题,使用户能够高效、准确地获取知识。然而,知识图谱问答由于知识图谱规模庞大、问题和答案数据异构而存在挑战。目前大量工作关注于分段式建模问题与三元组的局部匹配,从而进行答案选择。然而这样忽略了不同匹配子任务之间的关联,容易带来误差传播问题。此外,由于缺乏大规模无偏标注数据,模型遇到
本论文对蒲公英绿原酸提取工艺方法、分离纯化及其主要功能性进行了评价。完成了下述主要研究工作,获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绿原酸提取方法及工艺参数研究。以绿原酸的得率为
目的:红芪是补益类中药,为甘肃道地药材之一,具有补气升阳、敛疮生肌等功效,其主要含有多糖、皂苷、黄酮等活性成分。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结肠溃疡引起的炎症反应与机体的免疫异常有密切的关系。现代研究表明,红芪具有抗炎和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因此本课题研究从红芪不同提取部位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出发,探讨红芪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以期为红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