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正是为了应对能源短缺、解决环境问题,节能概念应运而生,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和热点问题。而节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外部性"的特征,需要政府部门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加以解决。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节能政策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发展历程。本文正是想要通过对我国节能政策变迁的研究,突出节能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今后节能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结合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我国特有的每五年一次的规划纲要,本文将我国的节能政策变迁历程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的初步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和日趋完善。每一阶段,又可以进行具体的划分。20世纪我国的节能工作大致可以分为计划经济阶段和体制转轨阶段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我国节能相关的政策基本缺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提出节能社会发展目标,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实行能源的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节能方针,明确了节能管理在能源消费中的战略地位,至此节能作为一项专门工作被纳入到国家宏观管理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后期,节能政策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并步入法制轨道,1998年《节能法》正式实施,成为我国节能管理领域内第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法规,确定了节能的基本原则和相关制度。进入21世纪,我国的节能政策体系经历了三个五年的建立与完善:"十五"时期,我国制定了第·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从大的方针政策、激励措施、技术开发应用、市场新机制、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宣传培训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我国的节能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十一五"时期,我国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首次提出把节约资源纳入基本国策,组织修订了《节能法》,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标准,加大经济激励力度,节能政策体系全面完善;"十二五"时期,根据节能工作新的形势要求对之前的节能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强化,在节能经济政策等方面积极创新,发挥市场化机制在节能工作中的作用,各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节能工作面临了许多新的环境与挑战。应加快培育建立节能的长效机制,建立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节能机制,使我国的节能政策体系步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