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纳米尺度载药体系的开发,为人们解决传统光疗治疗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可帮助光疗试剂高效的在病灶部位富集。本文着眼于构建新型高效的、低副作用的肿瘤治疗手段。首先针对线粒体的疏水性和负电性的这两大特性,综合SWCNTs强的细胞膜穿透性能和两亲型阳离子聚合物高的的正电性,设计、制备一种具有线粒体靶向性的新型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用于肿瘤细胞的光热/光动力联合治疗;随后借助TAT高效的核靶向性能,设计、制备了一种具有核靶向性的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第二章中,以聚乙二醇丙烯酸酯、N,N’-二(丙烯酰)胱胺(CBA)、多胺单体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得超支化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阳离子超支化共聚物,随后采用十二胺作为疏水性嵌段进行端基修饰,再次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备一系列聚乙二醇-聚酰胺-胺两亲型阳离子超支化共聚物(rPAA)。然后通过对其在水溶液中自组装纳米胶束的粒径、生物相容性、细胞水平上siRNA递送效率的检测,筛选出一类适合用作细胞内药物递送的两亲性阳离子超支化聚合物用于后续的工作,并采用FT-IR、1HNMR、GPC等测试手段对所得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第三章中,基于所选出的两亲性阳离子超支化聚合物与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制备出具有线粒体特异性靶向的纳米药物载体(rPAA@SWCNTs),并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负载光疗试剂吲哚菁绿(ICG),制备一种联合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并具有放大光疗效果的新型线粒体靶向纳米载药体系(ICG/rPAA@SWCNTs)。单臂碳纳米管(SWCNTs)具有较强的细胞膜穿透能力,稍加修饰即可携带多种有机或无机物质(如核酸、蛋白质、化疗药物等)进入细胞,构建基于SWCNTs的纳米载体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具有广泛前景。ICG/rPAA@SWCNTs借助于阳离子聚合物高的缓冲能力,通过质子海绵效应加速其内涵体/溶酶体逃逸,使之快速的进入细胞并靶向到线粒体内。经近红外光(NIR,808nm)照射,ICG/rPAA@SWCNTs能够在细胞线粒体内产生一定量的活性氧(ROS)和热效应,刺激线粒体持续产生ROS,过量的ROS在线粒体内积累,最终导致线粒体崩溃而诱导细胞产生不可逆的凋亡。随后通过MTT实验、共聚焦成像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确认ICG/rPAA@SWCNTs在肿瘤细胞治疗中增强的、持续性的光疗效果。第四章,采用聚乙烯亚胺和聚乙二醇对以N,N’-二(丙烯酸)胱胺(CBA)和十二胺为单体的聚酰胺-胺链段进行端基修饰,制得两种两亲型聚酰胺-胺嵌段共聚物PEG-PAA-PEG和PEI-PAA-PEI,并将其均匀分散到水溶液中制得混合纳米胶束(MNPs),随后以TAT肽作为核靶向基团对MNPs进行表面修饰制得核靶向纳米药物递送体系,并采用FT-IR、1H NMR和DLS对其进行表征。然后通过共聚焦成像技术对其核靶向性能进行简单的研究,研究发现MNPs表面修饰的TAT数量是影响其核靶向性能的关键因素,MNPs和TAT1-MNPs并没有明显的核靶向性能,随着TAT量的增大,TAT2-MNPs大都向核膜靠拢,而TAT5-MNPs己经与细胞核有了很好的共定位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