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换(exchange)是会话语篇的基本单位,是会话分析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对于交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语篇上。把交换的理论运用于日常会话,尤其是学习者会话,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通过定性分析,描述在测试环境下中国英语学习者会话的交换结构。着重回答两个问题:一、测试环境下中国英语学习者会话的交换结构呈现什么特征?二、不同的话步(move)中有哪些话目(act)对此产生影响?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选自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简称SWECCL),共选取33个会话样本,会话内容为角色扮演,要求一方为另一方提供大学生活的信息。本研究采用Tsui的交换分析模式。语料的定性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一、抽样样本中共有464个交换结构,遵循Tsui的I-R-F基本交换模式。研究还发现了4种交换结构变体:I-R,I~1-I~2-R,I~1-I~2-R~1-R~2和I-R~1-F-R~2。二、所有交换结构中,I-R出现频次最高,表明I-R结构是学习者在测试环境下会话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说明学习者具有对他人的initiation作出回应的认知图式。但是,这种现象与课堂环境下的交换结构稍有区别。现有文献显示,课堂环境下I-R-F为基本模式。这种区别除了由于对话双方的关系不同之外,还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焦虑程度有关。在所有交换结构中,I-R~1-F-R~2出现频次最低。个案分析表明,考生一般不采用第二个R作为对F的简单回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参与对话的迫切心情。三、研究发现,话步initiation是造成交换结构多样化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证实了Tsui的理论。另外,在initiation话步的四种话目(informative,elicitation,requestive,和directive)中,informative在I-R结构中的比例最高,这可能与测试任务的要求有关。elicitaiton在构建I-R-F结构中贡献最大,这表明在询问信息时,考生往往会就对方的回应作出反馈,以告知信息已收。进一步研究发现,话目以及它们的变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是造成交换结构多样化的另一重要原因。譬如,在I~1-I~2-R~1-R~2结构中,elicitation的一种变体elicit: clarify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所发现的I-R-F结构的诸多变体在某种意义上验证并拓展了Tsui关于交换结构的理论假设,即会话是由三元的交换结构组成的。在实践层面上,本研究首次描述了中国二语学习者会话的基本结构,有助于二语教师提高对学习者会话的认识,增强他们培养学习者语篇能力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