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进出口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以及贸易福利的损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利益的不对等性要求我们从理论上探索比较优势转换的可能性以及转变的路径。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自20世纪末出现了以初级产品到制成品以及制成品内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占主导的优化局面,本文旨在从经验上检验这种现象是否是我国比较优势转化的表现,并从理论上进行解释。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影响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因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变动,技术进步的类型、技术差异和模仿差异,以及制度和政策因素将会对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起决定作用。接着运用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马尔科夫链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制成品出口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比较优势集中于化学及有关制品和钢铁及有色金属制品等非熟练劳动和非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劣势集中于运输设备、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等资本技术高度密集型产品,我国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变化说明了部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我国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状态非常明显,而且优势和劣势具有自我累积性,即保持在原状态的概率较大,不容易发生动态转移,我国产业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呈现出黏性特征。我国具有优势的产业转换到更强的优势的可能性大于转移到低一级的比较优势。这些现象与我国20世纪末以来的扩大内需、积极引进外资和人力资本方面的努力、国内企业积极的研发活动和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密切相关。文章最后给出了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给出了政策建议: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促进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并将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与产业政策相联系,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扶持以及优先发展一个或几个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应该放在高技术,并且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巩固国内产业升级的基础,培育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