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评估WHO推荐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cture assessment tool, FRAX(?))中国模式预测北京地区非骨质疏松症妇女主要部位(脊柱、髋部、前臂、肱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准确性;2.探讨是否使用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对FRAX(?)工具预测结果的影响;3.使用腰椎BMD与FRAX(?)评分构建新的骨折风险评估模型,并比较其与原使用股骨颈BMD的FRAX(?)工具预测骨折风险能力;4.分析五年股骨颈骨密度变化率对新发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参与PK-VF研究5年随访的1100名北京地区绝经后妇女,按筛选标准剔除268名后,共纳入832名非骨质疏松症妇女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2.研究方法:(1)进行为期五年(2008~2013年)的前瞻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胸腰椎正侧位摄片和骨密度检测的方法进行骨折风险因子的数据采集。对主要部位新发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记录中:椎体骨折由胸腰椎正侧位片结果判定,而其他非椎体骨折由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2)利用FRAX(?)工具计算出受试者10年发生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观察FRAX(?)预测值与实际主要部位新发骨折事件发生率的吻合度;(3)分别绘制使用股骨颈BMD、与不使用股骨颈BMD的FRAX(?)工具的ROC曲线,并对是否使用股骨颈BMD情况下的FRAX(?)工具相应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4)将腰椎BMD与使用股骨颈BMD的FRAX(?)工具预测值联合构建逻辑回归方程,重新绘制新骨折风险模型的ROC曲线,并与原使用股骨颈BMD的FRAX(?)工具的ROC曲线进行曲线下面积AUC值的比较;(5)计算五年股骨颈BMD的变化率,使用逻辑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股骨颈BMD变化率与主要部位新发骨折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对象中有50名(6.0%)受试者发生了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无受试者达到骨折高危患者标准:2.使用股骨颈BMD与不使用股骨颈BMD的FRAX(?)工具计算的预计骨折人数/实际骨折人数比值分别为0.30和0.38,预计骨折人数与实际骨折人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p<0.05);3.使用股骨颈BMD的FRAX(?)工具的AUC值是0.620,与不使用股骨颈BMD的FRAX(?)工具AUC值(0.606)无显著性差异;4.联合腰椎BMD的新骨折风险模型的AUC值是0.689,与使用股骨颈BMD的FRAX(?)工具AU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五年股骨颈骨密度变化率与新发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没有明显的相关性,OR值为1.05(95%CI=0.7899-1.3972)。结论1. FRAX(?)工具(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北京地区非骨质疏松症妇女十年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使用与不使用股骨颈BMD的情况下,FRAX(?)工具计算的预测值不存在明显的差异;3.腰椎BMD应作为FRAX(?)工具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便建立更加精确的预测非骨质疏松症妇女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的评分模型;4.非骨质疏松症绝经期妇女5年内股骨颈BMD的变化率不足以预测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