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刘白羽作为文学史的个案,把他置于新时期文学背景中,通过对他晚年的思想和创作进行分析研究,来阐释这个文学现象。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刘白羽与新时期文艺新潮的“疏离”。进入新时期后,文艺挣脱政治的羁绊,各种文艺新潮兴起,综合刘白羽在新时期文坛的表现的一些印象碎片:对“伤痕文学”的态度,对《苦恋》的批判,对现代派的看法以及对《讲话》的赞同,可以看出,晚年的刘白羽始终游离于新时期的文艺新潮之外。
第二部分,将刘白羽置于新时期的文学背景中论述。刘白羽晚年创作的立场——为祖国和人民而写作。进入新时期之后,“个人话语”逐渐成为文坛的主流声音,刘白羽仍然坚守以集体为本位的“人民文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政权合法性的继续论证,反抗殖民主义和重塑民族精神的努力。
第三部分。探析刘白羽晚年创作遭遇冷漠的原因。刘白羽晚年笔耕不辍,收获甚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文学观念的误区,历史的积怨,理想精神的失落以及创作自身的原因促成了刘白羽晚年创作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