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尤为迅速,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但是,目前我国正式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非正式支持体系来养老,其中,子女是主要的家庭赡养载体,承担着主要的赡养义务。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迁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被动摇,这使得农村的家庭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日益突出。而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学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理论意义。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取了L、Y、G三个县的八个村进行调查。本研究的方法,在方法论上,主要是实证主义的;在研究方式上,主要是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在资料分析技术上,为统计分析(运用SPSS)。资料收集以问卷调查为主、个案访谈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互结合。本研究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现状(即实际情况)、主观需求意愿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比较,探讨了二者差距存在的原因,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解决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论述了问题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依据、有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回顾了国内外农村留守老人及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既有的研究进行反思。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与资料的收集。第三部分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实证研究,从生活照料的内容、生活照料的提供者、生活照料满意度三个方面阐述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现状,并描述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主观需求情况。第四部分把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现状、主观需求意愿情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比较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处于严峻的困境之中。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社区里,许多留守老人处于自我照料之中,其自己是生活照料的主要提供者,配偶、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外)孙子女等直系亲属照顾有限,从亲友、邻居处获得的照顾支持也不多,村镇组织及政府在留守老人的生活照顾上是缺失的,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随着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降低,留守老人在衰老过程中越来越需要他人的照料,但是这些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而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空巢与否、隔代监护与否的留守老人,其生活照料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存在差异,其中,女性留守老人、高龄留守老人、丧偶留守老人、非空巢留守老人、非隔代监护留守老人、非健康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相对更高,但是,只有年龄和健康状况这两个因素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需求意愿显著相关。第五部分探讨了解决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建议,认为如何有效整合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照料资源,是应对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的关键,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困境,需要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社区、家庭等各个主体共同努力。最后一部分是结语,主要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及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