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碟子,为菊科苦荬菜属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Bunge) Hance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由其精制而成的苦碟子注射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主要成分有黄酮类,有机酸类,倍半萜内酯类,腺苷等类成分。然而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物体内过程研究尚不充分,故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苦碟子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共引用文献91篇。发现其苦碟子药材中主要有黄酮类,有机酸类,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和腺苷类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心脑血管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其中黄酮类,有机酸类和腺苷类多数报道有心脑血管方面的活性,而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多数报道具有抗肿瘤的活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液质联用技术在代谢产物和代谢组学中的应用,共引用58篇参考文献。2)苦碟子药材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靶向分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首先建立了苦碟子注射液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特征性信息包括紫外和质谱信息。然后,根据建立的特征性信息,通过LC-MS识别靶标成分,达到靶向分离的目的,最终从苦碟子药材中分离得到23个成分,现已鉴定17个成分,分别为 3-hydroxydehydroleucodin, sonchifolactone A, Ixerin Z, 11,13a-dihydroixerin Z, Ixerin Z1,11β-hydroxyleueodin-11-O-β-glucopyranoside, Ixerin Z2, Sonchifoliactone A1, crepidiasideB,Sonchifoliactone A2,咖啡酸,咖啡酸乙酯,薯蓣皂苷,木犀草苷,木犀草素,吲哚-3-甲醛和Sonchifoliactone A3。其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11个,2个黄酮,2个有机酸,1个皂苷,1个其他类成分。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Sonchifoliactone A1, Sonchifoliactone A2 和 Sonchifoliactone A3,1个为从该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为crepidiaside B,3个为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分别为咖啡酸乙酯,薯蓣皂苷,和吲哚-3-甲醛。为了快速,大量的制备倍半萜内酯类成分,首次建立了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方法。3)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研究了苦碟子中主要的倍半萜内酯类成分(Ixerin Z和11,13adihdroixerin Z)的代谢产物。大鼠尾静脉注射50 mg/kg的Ixerin Z后,采用LTQ-Orbitrap和MDF相结合的技术,在大鼠血液,尿液,粪便和各器官(心、肝、脾、肺、肾、脑)中分别鉴定了41,12,5,5,8,10,8,10,0个代谢产物,其主要代谢反应包括加氢化,羟基化,甲基化,水解,硫酸酯化,半胱氨酸,乙酰半胱氨酸,葡萄糖醛酸化,谷胱甘肽以及复合反应。并且推测其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采用相同的方法,研究了11,13αdihdroixerin Z的代谢产物,在大鼠血液,尿液,粪便和各器官(心、肝、脾、肺、肾、脑)中分别鉴定了40,21,5,4,10,6,3,9,0个代谢产物,其代谢反应与Ixerin Z相似。研究了苦碟子注射液在大鼠两便中倍半萜内酯类的代谢产物。采用相同的方法,在尿液和粪便中,分别鉴定了18和4个代谢产物。4)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等的代谢组学研究为了研究倍半萜内酯类,剔除倍半萜内酯和苦碟子注射液,对脑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作用机制。通过逆流结合半制备的方式,制备剔除倍半萜内酯的注射液,采用MCAO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通过分别给予苦碟子注射液,剔除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后大鼠体内内源性成分的变化筛选差异化合物,从而探索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采用HPLC-LTQ-Orbitrap对各组动物样本的血液,脑组织亲水部分和亲脂部分进行数据采集,sieve软件数据预处理,通过OPLS-DA进行多变量分析,筛选VIP>1和与模型组相比,具有逆转趋势的代谢物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最后分别筛选了23,21和23个代谢物,鉴定15,14和18个代谢物。通过MetPA分析,首次发现,苦碟子注射液等对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酸酯代谢有关。